R語言中do.call()的使用說明
簡單參數設置就能搞定的事情,是不會用到do.call的。
在運用R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一類函數,它們接受的參數數量可以是任意的,該函數會處理這些參數,並返回處理結果。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data.frame
比如:
> x1 = 1:10 > x2 = 11:20 > x3 = 21:30 > data.frame(x1,x2,x3) x1 x2 x3 1 1 11 21 2 2 12 22 3 3 13 23 4 4 14 24 5 5 15 25 6 6 16 26 7 7 17 27 8 8 18 28 9 9 19 29 10 10 20 30
你可以在data.frame函數中加入任意多的向量參數(x1,x2,x3都是向量)。
不過現在的情況是:你明確知道你僅將這三個向量拼湊成一個數據框就行瞭,那麼,你寫成data.frame(x1,x2,x3)是最好的方法,沒必要寫成如下的方式:
> do.call("data.frame",list(x1,x2,x3)) X1.10 X11.20 X21.30 1 1 11 21 2 2 12 22 3 3 13 23 4 4 14 24 5 5 15 25 6 6 16 26 7 7 17 27 8 8 18 28 9 9 19 29 10 10 20 30
不過,假設你遇到的情況是這樣:你現在需要從磁盤上的某個文件中讀入所有行次的數據,但是隨情況變化,文件的長度會發生改變。
可是你打算編寫一個能同時應對各種長度文件的程序,程序目的是將文件中各行的內容豎過來,按列組成一個數據框。
那麼請問你有哪些方法?——read.table()+t(),好吧,我承認我又輸瞭,看來do.call還不是最好的選項。
那麼如果這個文件各行的類型不同呢?比如一行字符,一行數字,一行佈爾值,如此循環延伸,你又能怎麼辦?
f = file("abc.txt", "r") n = length(count.fields("abc.txt")) / 3 l = list() for (i in 1:n) { l[[(i-1)*3 + 1]] = scan(file = f, sep = ",", nlines = 1, what = "", quiet = TRUE) l[[(i-1)*3 + 2]] = scan(file = f, sep = ",", nlines = 1, what = 0, quiet = TRUE) l[[(i-1)*3 + 3]] = scan(file = f, sep = ",", nlines = 1, what = TRUE, quiet = TRUE) } names(l) = paste("l", 1:length(l), sep = "") r = do.call("data.frame", l) print(r)
仍然有替代方案:
(1)我就用read.table()+t(),大不瞭事後再按列轉換類型!
(2)仍然是上述循環,我不要每次都把值押入list中,我直接創建data.frame,之後再用cbind()逐列添加,這樣就用不著do.call瞭
那麼現在再次提高難度:取消轉置函數t()的使用,不允許使用cbind()函數。那麼你隻能用do.call瞭。
我其實一點都不蠻橫,隻要換一種情境即可——ffbase包,專門處理大數據的擴展包,其中ffdf對象與data.frame類似(不過可容納更多數據),但不容易增添新列,且無法轉置!ffdf函數是什麼你不需要知道,你隻要知道它也可以添加任意多的參數即可。
好吧,下面就是一個涉及ffbase包的程序片段
來感受一下do.call的用法吧:
addStrategyData <- function(detailList, index) { a = list() x = detailList[[index]] vMode = sapply(names(x), function(y) switch(y, "s" = "integer", "t" = "double", "f" = "logical")) names(vMode) = names(x) x = as.ffdf(x, vmode = vMode) for (i in 1:ncol(x)) a[[i]] = x[[i]] for (i in (length(a) + 1:length(detailList))) a[[i]] = ff(FALSE, length = nrow(x), vmode = "logical") a[[ncol(x) + index]] = ff(TRUE, length = nrow(x), vmode = "logical") names(a) = c(names(x), paste("S", 1:length(detailList), sep = "")) return(do.call("ffdf", a)) }
某些情況下,你知道某個函數接受參數的明確個數,但是太多瞭,你懶,所以用do.call;但更多的情況是你迫不得已,必須用它。
補充:R中的LAPPLY和DO.CALL有什麼區別?
最近我在學習R,兩個函數lapply和do.call混淆瞭。 看起來,它們和Lisp中的map函數類似。 但是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為什麼R不使用稱為map的函數?
有一個稱為Map的function,可能與其他語言的地圖類似:
lapply
返回與X相同長度的列表,其中每個元素都是將FUN應用於X的對應元素的結果。
do.call
構造並執行一個函數調用,從一個名字或一個函數和一個參數列表傳遞給它。
Map將一個函數應用到給定vector的相應元素… Map是一個簡單的mapply包裝,它不會試圖簡化結果,類似於Common Lisp的mapcar(但是參數被回收)。 未來的版本可能允許對結果types進行一些控制。
1、Map是mapply的包裝
2、lapply是mapply
3、因此在許多情況下Map和lapply將是相似的。
例如,這裡是lapply :
lapply(iris, class) $Sepal.Length [1] "numeric" $Sepal.Width [1] "numeric" $Petal.Length [1] "numeric" $Petal.Width [1] "numeric" $Species [1] "factor"
和使用Map :
Map(class, iris) $Sepal.Length [1] "numeric" $Sepal.Width [1] "numeric" $Petal.Length [1] "numeric" $Petal.Width [1] "numeric" $Species [1] "factor"
do.call采用一個函數作為input,並將其他參數潑到函數上。 例如,它被廣泛用於將列表組裝成更簡單的結構(通常使用rbind或cbind )。
例如:
x <- lapply(iris, class) do.call(c, x) 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 Species "numeric" "numeric" "numeric" "numeric" "factor"
lapply在列表上應用一個函數, do.call用參數列表調用一個函數。 這對我來說看起來很不一樣
用列表舉個例子:
X <- list(1:3,4:6,7:9)
用lapply你可以得到列表中每個元素的意思:
> lapply(X,mean) [[1]] [1] 2 [[2]] [1] 5 [[3]] [1] 8
do.call給出一個錯誤,正如意味著參數“trim”為1。
另一方面, rbind綁定所有參數。 所以綁定X行,你做:
> do.call(rbind,X) [,1] [,2] [,3] [1,] 1 2 3 [2,] 4 5 6 [3,] 7 8 9
如果你使用lapply ,R會將rbind應用於列表中的每一個元素,給你這個廢話:
> lapply(X,rbind) [[1]] [,1] [,2] [,3] [1,] 1 2 3 [[2]] [,1] [,2] [,3] [1,] 4 5 6 [[3]] [,1] [,2] [,3] [1,] 7 8 9
要有像Map這樣的東西,你需要?mapply ,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為瞭得到例如X中每個元素的平均值,但是使用不同的修整,可以使用:
> mapply(mean,X,trim=c(0,0.5,0.1)) [1] 2 5 8
lapply與map類似, do.call不是。 lapply將函數應用於列表的所有元素, do.call調用一個函數,其中所有的函數參數都在列表中。 所以對於一個n元素列表, lapply有n函數調用, do.call隻有一個函數調用。 所以do.call與lapply完全不同。 希望這個澄清你的問題。
一個代碼示例:
do.call(sum, list(c(1,2,4,1,2), na.rm = TRUE))
和:
lapply(c(1,2,4,1,2), function(x) x + 1)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
lapply()為列表中的每個元素應用一個給定的函數,所以會有幾個函數調用。
do.call()將給定的函數作為一個整體應用於列表,所以隻有一個函數調用。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R文檔中使用函數示例。
lapply()是一個類似地圖的函數。 do.call()是不同的。 它用於將parameter passing給列表forms的函數,而不是枚舉它們。 例如,
> do.call("+",list(4,5)) [1] 9
雖然有很多答案,這裡是我的例子供參考。 假設我們有一個數據列表:
L=list(c(1,2,3), c(4,5,6))
函數lapply返回一個列表。
lapply(L, sum)
上面的意思就像下面這樣。
list( sum( L[[1]]) , sum( L[[2]]))
現在讓我們為do.call做同樣的事情
do.call(sum, L)
它的意思是
sum( L[[1]], L[[2]])
在我們的例子中,它返回21.總之,lapply總是返回一個列表,而do.call的返回types實際上取決於執行的函數。
兩者的區別是:
lapply(1:n,function,parameters)
=>這個發送1,參數到function=>這個發送2,參數到function等等
do.call
隻需發送1 … n作為一個向量和參數來運行
所以在應用你有n個函數調用,在do.call中你隻有一個
我覺得在這方面一個重要的方面沒有得到certificate(或對我來說不明顯)。 也就是說,您可以使用do.call將list中的命名parameter passing給函數。
例如, runif需要參數n , min和max 。 可以使用do.call來傳遞這些信息,如下所示。
para <- list(n = 10, min = -1, max = 1) do.call(runif, para) #[1] -0.4689827 -0.2557522 0.1457067 0.8164156 -0.5966361 0.7967794 #[7] 0.8893505 0.3215956 0.2582281 -0.8764275
以上為個人經驗,希望能給大傢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傢多多支持WalkonNet。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
- None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