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redis中multi與pipeline

背景

由於對redis緩存中數據有批量操作,例如預熱緩存數據,或者在列表頁批量去獲取緩存數據,在使用瞭multi批量提交事務後,發現redis壓力高居不下,而使用瞭pipeline之後壓力回落瞭平常,也因為這個案例,特在此寫個分析與筆記。

multi

簡介

標記一個事務塊的開始。
事務塊內的多條命令會按照先後順序被放進一個隊列當中,最後由 EXEC 命令原子性(atomic)地執行。

實現原理

我用php擴展調起redis服務,執行,代碼如下:

$redis = new redis();
$redis->connect('127.0.0.1',6379);
$handle = $redis->multi();
$handle->incr('a');
$handle->incr('b');
$handle->exec();

為瞭查看這期間具體的連接過程,用wireshark監聽回環地址端口6379,抓包請求如下圖所示:

redis客戶端與服務端建立連接後,multi標記事務開始,之後每次執行,服務端返回queued隊列標志。查看redis源碼src/multi.c文件:

void queueMultiCommand(client *c) {
    multiCmd *mc;
    int j;

    c->mstate.commands = zrealloc(c->mstate.commands,
            sizeof(multiCmd)*(c->mstate.count+1));
    mc = c->mstate.commands+c->mstate.count;
    mc->cmd = c->cmd;
    mc->argc = c->argc;
    mc->argv = zmalloc(sizeof(robj*)*c->argc);
    memcpy(mc->argv,c->argv,sizeof(robj*)*c->argc);
    for (j = 0; j < c->argc; j++)
        incrRefCount(mc->argv[j]);
    c->mstate.count++;
}

在上述源碼中可以看到redis服務端每次會把事務塊中的命令保存到內存中,上述簡介已經解釋過最後通過exec命令執行,再看下面示例圖的返回結果可以瞭解到redis服務端一次性返回所有命令執行返回結果。

pipeline

簡介

客戶端將執行的命令寫入到緩沖中,最後由exec命令一次性發送給redis執行返回。

實現原理

同樣,用相關代碼調用redis抓包;

$redis = new redis();
$redis->connect('127.0.0.1',6379);
$handle = $redis->pipeline();
$handle->incr('a');
$handle->incr('b');
$handle->exec();

繼續用wireshark抓包,如下圖所示

pipeline 客戶端請求包示例圖

這上面的圖片簡要分析一下,pipeline管道操作是需要客戶端與服務端的支持,客戶端將命令寫入緩沖,最後再通過exec命令發送給服務端,服務端通過命令拆分,逐個執行返回結果。

兩者的區別

由上面的請求也可以看出瞭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客戶端發送請求的方式不一樣,具體相關區別如下:

  • pipeline選擇客戶端緩沖,multi選擇服務端緩沖;
  • 請求次數的不一致,multi需要每個命令都發送一次給服務端,pipeline最後一次性發送給服務端,請求次數相對於multi減少
  • multi/exec可以保證原子性,而pipeline不保證原子性

到此這篇關於深入理解redis中multi與pipeline 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redis multi與pipeline 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