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認識JVM的體系結構

什麼是JVM?

JVM(Java Virtual Machine)是一個抽象的計算機,和實際的計算機一樣,它具有指令集並使用不同的存儲區域,它負責執行指令,還要管理數據、內存和寄存器。

看到這裡,可能不懂JVM的人,已經蒙圈瞭。沒關系,下面讓我詳細為大傢介紹JVM的體系架構圖,或許你會明白些。

簡單來說,JVM就是一個虛擬計算機。我們都知道Java語言其中的一個特性就是跨平臺的,而JVM就是Java程序實現跨平臺的關鍵部分。Java編譯器編譯Java程序時,生成的是與平臺無關的字節碼(也就是.class文件),所謂的平臺無關是指編譯生成的字節碼無論是在Window、Linux、Mac系統都是可執行。也就是說Java編譯生成的.class文件不是面向平臺的,而是面向JVM的。不同平臺上的JVM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都是提供瞭相同的接口。圖一為Java的大致運行步驟: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引用一個《瘋狂Java講義》中提到例子來幫助大傢理解JVM的作用:

JVM的作用就像有兩隻不同的鉛筆,但需要把同一個筆帽套在兩支不同的筆上,隻有為這兩支筆分別提供一個轉換器,這個轉換器向上的接口相同,用於適應同一個筆帽;向下的接口不同,用於適應兩支不同的筆。在這個類比中,可以近似地理解兩支不同的筆就是不同的操作系統,而同一個筆帽就是Java字節碼程序,轉換器角色則對應JVM。類似地,也可以認為JVM分為向上和向下兩個部分,所有平臺的JVM向上提供給Java字節碼程序的接口完全相同,但向下適應的不同平臺的接口則互不相同。

JVM體系結構概覽

上面我們是初步介紹瞭JVM的作用,那麼要深入去瞭解JVM我們就需要瞭解JVM的體系結構,請看圖二: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圖二是JVM的體系架構圖,接下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每一個部分都是什麼意思。

1.類裝載器子系統(ClassLoader)

負責加載class文件,class文件在文件開頭有特定的文件標示,將class文件字節碼內容加載到內存中,並將這些內容轉換成方法區中的運行時數據結構並且ClassLoader隻負責class文件的加載,至於它是否可以運行,則由Execution Engine決定。

Java編譯生成的*.class文件就是通過ClassLoader進行加載的,那麼這裡就會有幾個問題:

ClassLoader如何知道*.class文件就是需要加載的文件?
如果我手動將一個普通文件的擴展名稱改為class後綴,ClassLoader會加載這個文件嗎?
實際上,class文件在文件的開頭是有特定的文件標識的,隨便編寫一個Java程序,編譯生成一個class文件,打開後你都能看到如下內容: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cafe babe就是class文件的一個標識,ClassLoader負責加載有cafe babe的class文件,它將class文件字節碼內容加載到內存中,並將這些內容轉換成方法區中的運行時的數據結構並且ClassLoader隻負責class文件的加載,至於它是否可以運行,則由Execution Engine決定,請看圖三: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Car.class文件通過ClassLoader進行加載到內存中,Car Class在內存中就相當一個模板,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模板可以實例化成不同的實例car1、car2、car3。

不知大傢會不會有一個疑問,ClassLoader加載Car.class在Java中是用什麼類型的加載器加載的呢?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寫個簡單的代碼看看:

//new一個Car對象
        Car car = new Car();

        //得到ClassLoader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car.getClass().getClassLoader();

        //打印結果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結果為:
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組代碼:

<pr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hite-space: pre-wrap; word-wrap: break-word; font-family: &quot;Courier New&quot; !important; font-size: 12px !important;">        //new兩個不同的對象
        Car car = new Car();
        String string = new String(); //得到ClassLoader
        ClassLoader classLoader1 = car.getClass().getClassLoader();
        ClassLoader classLoader2 = string.getClass().getClassLoader(); //打印結果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1);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2);</pre>

結果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ClassLoader的打印結果一個是“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18b4aac2”,一個則是“null”,這是怎麼回事呢,細心的朋友就可以發現這兩個不同的對象中,其中car對象是我們自己寫的一個類,string對象是系統自帶的一個類。簡單來說就是ClassLoader會根據不同的類選擇不同的類加載器去進行加載。這裡就牽扯到瞭ClassLoader的分類

ClassLoader的類別:

啟動類加載器(BootStrap)
擴展類加載器(Extension)
應用程序類加載器(AppClassLoader)
用戶自定義加載器
一般我們自己所寫的類用的類加載器都是AppClassLoader,就是上圖所示的“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18b4aac2”,而為什麼string這個對象是”null“呢?實際上,這個“null”指的就是使用BootStrap這個加載器。

那可能有人有疑問,自己定義的類用AppClassLoader,能理解,因為car這個對象輸出的類加載器名字中有AppClassLoader這個字樣,但是為什麼string這個對象是”null“,從哪裡可用體現是用BootStrap這個加載器呢?是這樣的,BootStrap累加載器相當於擴展類加載器、應用程序類加載器的祖宗,若是用瞭BootStrap,由於BootStrap上一級已經沒有瞭,所以就用“null”來表示

其實我們可以找一下String這個類在JDK的位置:

$JAVA_HOME/jre/lib/rt.jar/java/lang

所有在這個路徑$JAVA_HOME/jre/lib/rt.jar這個jar包下的類都是用BootStrap來加載的。

下面請看圖4: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這張圖就可以很清晰得看到:

1.所有在$Java_Home/jre/lib/rt.jar是通過BootStrap加載的

2.所有在$Java_Home/jre/lib/ext/*.jar是通過Extension加載的

3.所有在$CLASSPATH是通過SYSTEM加載的(應用程序類加載器也叫系統類加載器,加載當前應用的classpath的所有類)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如果創建一個java.lang包,然後創建String類,打印一句話執行會怎麼樣呢?

<pr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white-space: pre-wrap; word-wrap: break-word; font-family: &quot;Courier New&quot; !important; font-size: 12px !important;">package java.lang; public class St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pre>

效果如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可以看到程序報錯瞭,說是找不到main方法,可是明明就有main方法為什麼沒有執行呢?這裡就涉及瞭雙親委派機制

雙親委派機制:

當一個類收到瞭類加載請求,他首先不會嘗試自己去加載這個類,而是把這個請求委派給父類去完成,每一個層次類加載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載請求都應該傳送到啟動類加載器中,隻有當父類加載器反饋自己無法完成這個請求的時候(在它的加載路徑下沒有找到所需加載的Class),子類加載器才會嘗試自己去加載。

所以它實際的運行過程是這樣的:

ClassLoader收到String類的加載請求。
先去Bootstrap查找是否有這個類,沒有則反饋無法完成這個請求,但是恰好,在rt.jar中找到瞭java.lang.Stirng這個類
執行這個類,這個類是沒有定義main方法的
報錯,類中沒有定義main方法
所以上面的例子,他會找到jdk中java.lang.String這個類,這個類確實是沒有定義main方法,簡單來說它執行的類是JDK中java.lang.String這個類,而不是我們自己定義的類。

那用雙親委派機制有什麼好處呢:

采用雙親委派的一個好處是比如加載位於 rt.jar 包中的類 java.lang.Object,不管是哪個加載器加載這個類,最終都是委托給頂層的啟動類加載器進行加載,這樣就保證瞭使用不同的類加載器最終得到的都是同樣一個 Object對象。

2.執行引擎(Execution Engine)

執行引擎負責解釋命令,提交給操作系統執行,這裡對執行引擎就不做過多的解釋瞭,隻要知道他是負責解釋命令的即可。

3.本地方法接口(Native Interface)和本地方法棧(Native Method Stack)

本地接口:本地接口的作用是融合不同的編程語言為 Java 所用,它的初衷是融合 C/C++程序,Java 誕生的時候是 C/C++橫行的時候,要想立足,必須有調用 C/C++程序,於是就在內存中專門開辟瞭一塊區域處理標記為native的代碼,它的具體做法是 Native Method Stack中登記 native方法,在Execution Engine 執行時加載native libraies。
目前該方法使用的越來越少瞭,除非是與硬件有關的應用,比如通過Java程序驅動打印機或者Java系統管理生產設備,在企業級應用中已經比較少見。因為現在的異構領域間的通信很發達,比如可以使用    Socket通信,也可以使用Web Service等等,不多做介紹。

如果在程序中有見到native關鍵字,就代表不是Java能完成的事情瞭,需要加載本地方法庫才能完成

本地方法棧:它的具體做法是Native Method Stack中登記native方法,在Execution Engine 執行時加載本地方法庫。說白瞭就是本地方法由本地方法棧來登記,Java中的方法由Java棧來登記。

4.PC寄存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每個線程都有一個程序計數器,是線程私有的,就是一個指針,指向方法區中的方法字節碼(用來存儲指向下一條指令的地址,也即將要執行的指令代碼),由執行引擎讀取下一條指令,是一個非常小的內存空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記。
這塊內存區域很小,它是當前線程所執行的字節碼的行號指示器,字節碼解釋器通過改變這個計數器的值來選取下一條需要執行的字節碼指令。
如果執行的是一個Native方法,那這個計數器是空的。
PC寄存器用來完成分支、循環、跳轉、異常處理、線程恢復等基礎功能。由於使用的內存較小,所以不會發生內存溢出(OutOfMemory)錯誤。

到此這篇關於初步認識JVM的體系結構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JVM的體系結構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