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帶你粗略瞭解Java–類和對象
認識類和對象
1.類、對象是什麼?
類在Java中,也叫做自定義類型。
類就是一類對象的統稱,對象就是這一類具體化的一個個例
可以把類想象成一個模板,把對象想象成實體,比如:建房子,會有圖紙,然後根據圖紙去建房子,一張圖紙可建很多同樣的房子。而圖紙就是”類”,建的房子就是”實體”,通過一個類可以產生多個對象
2.什麼是面向對象?
之前在初始Java篇簡單講述瞭Java的面向對象性,對比瞭面向對象和面向過程的不同
這裡就不多說瞭 :https://blog.csdn.net/m0_47988201/article/details/118996045?spm=1001.2014.3001.5501.
面向對象是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是一種思想
總的來說,面向對象就是用代碼(類),來描述客觀世界事物的一種方式,一個類主要包含一個事物的屬性和行為
面向對象的好處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隻要面對一個對象就行
之後,會從這三點進行深入學習:找對象—創對象—使用對象
3.一個對象的產生過程是?
①給對象分配內存;
②調用合適的構造方法
🔺OOP語言的三大特征?
OOP:面向對象編程
三大特性:繼承、封裝、多態
類和對象的實例化
類的定義:
在Java中定義類,需要 class 關鍵字
類中包含的內容稱為類的成員;屬性主要是用來描述類的,稱之為類的成員屬性或者類成員變量;方法主要說明類具有哪些功能,稱為類的成員方法
類的成員包括:字段、方法、代碼塊、內部類和接口等,此處隻介紹前三個
語法格式:
class ClassName {
field ; …// 字段(成員屬性) / 成員變量
method;// 行為 / 成員方法
}
舉例:
class Person{ //字段 String name; int age; //行為 public void eat(){ System.out.println("eat()!"); } public void sleep(){ System.out.println("sleep()!"); } }
註意:
- 類名使用大駝峰命名法
- 字段 / 成員變量定義在方法外面、類的裡面
- 實例成員變量存放在對象裡
- Java中訪問修飾限定符:
- private:私有的;public:共有的;protected:受保護的;什麼都不寫:默認權限 / 包訪問權限
- 一般一個文件當中隻定義一個類
- main方法所在的類必須要使用public修飾p
- ublic修飾的類必須要和文件名相同
實例化對象:
在Java中,通過關鍵字new,配合類名可以實例化一個對象
用類類型創建對象的過程,稱為類的實例化
//實例化對象 Person person1 = new Person(); Person person2 = new Person(); Person person3 = new Person(); Person person4 = new Person();
①如何訪問對象中的實例成員變量?
通過對象的引用即可訪問: 對象的引用 . 成員變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實例化一個對象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訪問對象中的實例成員變量 //通過對象的引用 System.out.println(person.age); System.out.println(person.name); }
②如何訪問靜態的數據成員?
類名 . 靜態成員變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er = new 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size); }
註意:
- 同一個類可以創建多個實例
- new關鍵字用於創建一個對象的實例實例
- 成員變量,沒有初始化,默認值為對應的 0 值
- 引用類型默認為null,簡單類型默認為 0
- 特殊:char類型—”\u0000″;boolean類型—false
- 使用 . 來訪問對象中的屬性和方法
- 靜態成員變量不屬於對象,屬於類,且隻有一份
方法:
實例成員方法:
public void eat(){ System.out.println("eat()!"); } public void sleep(){ System.out.println("sleep()!"); }
靜態成員方法
靜態成員方法 public static func(){ System.out.println("static::func()!"); }
🔺構造方法
構造方法的方法名和類名相同,且沒有返回值
構造方法作用: 實例化一個對象
class Person{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int age){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System.out.println("Person<String,int>");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寫這行代碼的時候,就會調用構造方法 Person person1 = new Person(); Person person2 = new Person("Huahua",18); } }
註意:
- 當沒有提供構造方法的時候,編譯器會自動提供一個沒有參數的構造方法
- 若類中定義瞭構造方法,則默認的無參構造不再產生
- 什麼時候調用構造方法取決於new對象時是否給參數
- 構造方法支持重載,規則和普通方法一致
①訪問實例成員方法
通過對象的引用進行訪問:對象的引用 . 實例成員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er = new Person(); per.eat(); per.sleep(); }
②訪問靜態成員方法
類名 . 靜態成員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func(); }
static 關鍵字
1.修飾屬性:
Java靜態屬性和類相似,和具體的實例無關
即:同一個類的不同實例共用同一個靜態屬性
class Test{ public int a = 0; public static int count; }
靜態成員變量隻有一份: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 = new Test(); T.a++; Test.count++; System.out.println(T.a+" "+Test.count); }
輸出結果:
分析原因:
2.修飾方法:
在方法前應用 ststic 關鍵字,就把該方法稱為靜態方法
靜態成員方法 public static func(){ System.out.println("static::func()!"); }
註意:
- 靜態方法內部不能訪問非靜態成員
- 靜態方法屬於類,不屬於類的對象
- 可以直接調用靜態方法,而無需創建類的實例
- 靜態方法可以更改靜態數據成員的值
- 靜態方法中不能調用任何非靜態方法
this 關鍵字
this 表示當前對象的引用
this 使用方法:
1、this . 屬性名稱 訪問屬性,指的是訪問類中的成員變量,用來區分成員變量和局部變量
2、this . 方法名稱 用來訪問本類的成員方法
3、this();訪問本類的構造方法,()中可以有參數的 如果有參數 就是調用指定的有參構造
舉例1
訪問屬性 和 訪問方法
class Person{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調用屬性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調用方法 public void eat{ System.out.println(this.getNam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 }
舉例2
訪問構造方法
class Person{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 訪問構造方法 this("Huahua",3); System.out.println("Person!");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int age){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System.out.println("Person<String,int>"); } }
註意事項:
- this() 不能使用在普通方法中 隻能寫在構造方法中
- this() 必須是構造方法中的第一條語句
getter 和 setter方法
當我們使用 private 來修飾字段的時候,就無法直接使用這個字段瞭,這就需要使用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class Person{ private String name; //setter方法給設施變量的值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
註意事項:
- getName 即為 getter 方法,表示獲取這個成員的值
- setName 即為 setter 方法,表示設置這個成員的值
- 不是所有的字段都一定要提供 setter / getter 方法,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提供哪種方法
- 當 setter 方法的形參名字和類中的成員屬性的名字一樣時,如果不適用 this,相當於自賦值,this表示當前實例的引用
- 在IDEA中,可以使用Alt+F12,快速生成 setter / getter 方法
封裝
封裝:用 private 來修飾屬性 / 方法
類和對象階段,主要研究的就是封裝特性
class 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int age; public void func1(){ System.out.println("func1()"); } }
如果一個屬性 / 方法被 private 修飾之後,限定隻能在類當中來使用
封裝的實現步驟:
1、修改屬性的可見性——設為private
2、創建getter / setter方法——用於屬性的讀寫
3、在getter / setter方法中加入屬性控制語句——對屬性值的合法性進行判斷
舉例:
class Student{ //成員變量私有化 private int age; //setter方法給設施變量的值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if(age < 0){ System.out.println("年齡無效!"); } else{ this.age = age; } } //提供一個公開的接口 //使用getter方法獲取賦值 public int getAge(){ return age;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dent = new Student(); //檢驗 student.setAge(-10); System.out.println(student.getAge()); } }
輸出結果:
Java中的訪問修飾符:
訪問修飾符 | 本類 | 同包 | 子類 | 其他 |
---|---|---|---|---|
private | √ | |||
public | √ | √ | √ | √ |
protected | √ | √ | √ | |
默認 | √ | √ |
封裝的作用:
- 對象的數據封裝特性,提高瞭程序的可復用性和可維護性,降低瞭程序員保持數據與操作內容的負擔
- 對象的數據封裝特性還可以把對象的私有數據和公共數據分離開,保護瞭私有數據,減少瞭可能的模塊間幹擾,達到降低程序復雜性、提高可控性的目的
建議:以後在設計類的時候,無特殊要求,所有的屬性雖好都設置為私有的private ,一定要體現封裝
代碼塊
使用 { } 定義的一段代碼稱為代碼塊
重點掌握代碼塊執行的先後順序
分為四種:
普通代碼塊:在方法或語句中出現的{ }就稱為普通代碼塊
實例代碼塊 (構造代碼塊)
靜態代碼塊
同步代碼塊
實例代碼塊:
定義在類中且沒有加static關鍵字的代碼塊
如果存在多個構造代碼塊,執行順序由他們在代碼中出現的次序決定,先出現先執行
特性:
{ System.out.println("實例代碼塊......"); }
註意事項:
- 實例代碼塊優先於構造方法執行,因為編譯完成後,編譯器會將實例代碼塊中的代碼拷貝到每個構造方法第一條語句前
- 實例代碼塊隻有在創建對象時才會執行
靜態代碼塊: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靜態代碼塊......"); }
註意事項:
- 靜態代碼塊不能存在於任何方法體內
- 靜態代碼塊不能直接訪問實例變量和實例方法,需要通過類的實例對象來訪問
- 靜態代碼塊不管生成多少個對象,其隻會執行一次
- 靜態成員變量是類的屬性,因此是在JVM加載類時開辟空間並初始化的
- 如果一個類中包含多個靜態代碼塊,在編譯代碼時,編譯器會按照定義的先後次序依次合並,最終放在生成的<>方法中,該方法在類加載時調用,並且隻調用一次
靜態 / 實例代碼塊異同點
相同點: 都是JVM加載類後且在構造函數執行之前執行,在類中可定義多個,一般在代碼塊中對一些static變量進行賦值
不同點: 靜態代碼塊在非靜態代碼塊之前執行,靜態代碼塊隻在第一次 new 時執行一次,之後不在執行。而非靜態代碼塊每new一次就執行一次
總結
本篇文章就到這裡瞭,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也希望您能給多多關註WalkonNet的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