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實現數據雙向綁定(訪問器監聽)
本文實例為大傢分享瞭js實現數據雙向綁定的具體代碼,供大傢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雙向綁定:
雙向綁定基於MVVM模型:model-view-viewModel
model: 模型層,負責業務邏輯以及與數據庫的交互
view:視圖層,負責將數據模型與UI結合,展示到頁面中
viewModel:視圖模型層,作為model和view的通信橋梁
雙向綁定的含義:當model數據發生變化的時候,會通知到view層,當用戶修改瞭view層的數據的時候,會反映到模型層。
而雙向數據綁定的好處在於:隻關註於數據操作,DOM操作減少
Vue.js實現的原理就是采用的訪問器監聽,所以這裡也采用訪問器監聽的方式實現簡單的數據雙向綁定。
訪問器監聽的實現,主要采用瞭javascript中原生方法:Object.defineProperty,該方法可以為某對象添加訪問器屬性,當訪問或者給該對象屬性賦值的時候,會觸發訪問器屬性,因此利用此思路,可以在訪問器屬性中添加處理程序。
這裡先實現一個簡單的input標簽的數據雙向綁定過程,先大致瞭解一下什麼是數據的雙向綁定。
<input type="text"> <script> // 獲取到input輸入框對象 let inpu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 // 創建一個沒有原型鏈的對象,用於監聽該對象的某屬性的變化 let model = Object.create(null); // 當鼠標移開輸入框的時候,view層數據通知model層數據的變化 input.addEventListener('blur',function() { model['user'] = this.value; }) // 當model層數據發生變化的時候,通知view層數據的變化。 Object.defineProperty(model, 'user', { set(v) { user = v; input.value = v; }, get() { return user; } }) </script>
以上的代碼中首先對Input標簽對象進行獲取,然後對input元素對象添加監聽事件(blur),當事件被觸發的時候,也就是view層發生變化的時候,就需要去通知model層去更新數據,這裡的model層利用的是一個沒有原型的空對象(使用空對象的原因:避免獲取某屬性的時候,由於原型鏈的存在,造成數據的誤讀)。
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的方法,為該對象的指定屬性添加訪問器屬性,當該對象的屬性被修改,就會觸發setter訪問器,我們這裡就可以為view層的數據賦值,更新view層的數據,這裡的view層指的是Input標簽的屬性value。
看一下效果:
在文本框中輸入一個數據,在控制臺打印model.user可以看到數據已經影響到瞭model層
接著在控制臺手動修改model層的數據:model.user = ‘9090′;
此時可以看到數據文本框也被相應的進行瞭修改,影響到瞭view層
好啦,實現瞭最簡單的隻針對於文本框的數據雙向綁定,我們可以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發現以下的實現邏輯:
①. 要實現view層到model的數據通信,就需要知道view層的數據變化瞭,以及view層的值,但是一般要獲取到標簽本身的值,除非有內置屬性,比如:input標簽的value屬性,可以獲得文本框的輸入值
②. 利用Object.defineProperty實現model層向view層的通信,當數據被修改,就會立馬觸發訪問器屬性setter,從而可以通知使用瞭該屬性的所有view層去更新他們的現在的數據(觀察者)
③. 被綁定的數據需要是作為一個對象的屬性,因為Object.defineProperty是對某一個對象的屬性開啟的訪問器特性。
爭對以上的總結,我們可以設計出類似於vue.js的數據雙向綁定模式:
利用自定義指令實現view到model層的數據通信
利用Object.defineProperty實現model層到view層的數據通信。
這裡的實現涉及到三個主要的函數:
- _observer: 對數據進行處理,重寫每一個屬性的getter/setter
- _compile:對自定義指令(這裡隻涉及瞭e-bind/e-click/e-model)進行解析,並在解析過程中為節點綁定原生處理事件,以及實現view層到model層的綁定
- Watcher: 作為model與view的中間橋梁,當model發生變化進一步更新view層
實現代碼: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雙向數據綁定</title> <style> #app { text-align: center; } </style> <script src="/js/eBind.js"></script> <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 let ebind = new EBind({ el: '#app', data: { number: 0, person: { age: 0 } }, methods: { increment: function () { this.number++; }, addAge: function () { this.person.age++; } } }) } </script> </head> <body> <div id="app"> <form> <input type="text" e-model="number"> <button type="button" e-click="increment">增加</button> </form> <input e-model="number" type="text"> <form> <input type="text" e-model="person.age"> <button type="button" e-click="addAge">增加</button> </form> <h3 e-bind="person.age"></h3> </div> </body> </html>
eBind.js
function EBind(options) { this._init(options); } // 根據所給的自定義參數,進行數據雙向綁定的初始化工作 EBind.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 // options是初始化時的數據,包括el,data,method this.$options = options; // el是需要管理的Element對象,el:#app this.$el:id為app的Element對象 this.$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options.el); // 數據 this.$data = options.data; // 方法 this.$methods = options.methods; // _binding保存著model與view的映射關系,也就是Wachter的實例,當model更新的時候,更新對應的view this._binding = {}; // 重寫 this.$data的get和set方法 this._obverse(this.$data); // 解析指令 this._compile(this.$el); } // 該函數的作用:對所有的this.$data裡面的屬性進行監聽,訪問器監聽,實現model到view層的數據通信。當model層改變的時候通知view層 EBind.prototype._obverse = function (currentObj, completeKey) { // 保存上下文 var _this = this; // currentObj就是需要重寫get/set的對象,Object.keys獲取該對象的屬性,得到的是一個數組 // 對該數組進行遍歷 Object.keys(currentObj).forEach(function (key) { // 當且僅當對象自身的屬性才監聽 if (currentObj.hasOwnProperty(key)) { // 如果是某一對象的屬性,則需要以person.age的形式保存 var completeTempKey = completeKey ? completeKey + '.' + key : key; // 建立需要監測屬性的關聯 _this._binding[completeTempKey] = { _directives: [] // 存儲所有使用該數據的地方 }; // 獲取到當前屬性的值 var value = currentObj[key]; // 如果值是對象,則遍歷處理,對每個對象屬性都完全監測 if (typeof value == 'object') { _this._obverse(value, completeTempKey); } var binding = _this._binding[completeTempKey]; // 修改對象的每一個屬性的get和set,在get和set中添加處理事件 Object.defineProperty(current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 避免默認為false get() { return value; }, set(v) { // value保存當前屬性的值 if (value != v) { // 如果數據被修改,則需要通知每一個使用該數據的地方進行更新數據,也即:model通知view層,Watcher類作為中間層去完成該操作(通知操作) value = v; binding._directives.forEach(function (item) { item.update(); }) } } }) } }) } // 該函數的作用是:對自定義指令進行編譯,為其添加原生監聽事件,實現view到model層的數據通信,也即當view層數據變化之後通知model層數據更新 // 實現原理:通過托管的element對象:this.$el,獲取到所有的子節點,遍歷所有的子節點,查看其是否有自定義屬性,如果有指定含義的自定義屬性 // 比如說:e-bind/e-model/e-click則根據節點上添加的自定義屬性的不同為其添加監聽事件 // e-click添加原生的onclick事件,這裡主要註意點就是:需要將this.$method中指定方法的上下文this改為this.$data // e-model為綁定的數據更新,這裡隻支持input,textarea標簽,原因:采用標簽自帶的value屬性實現的view到model層的數據通信 // e-bind EBind.prototype._compile = function (root) { // 保存執行上下文 var _this = this; // 獲取到托管節點元素的所有子節點,隻包括元素節點 var nodes = root.children; for (let i = 0; i < nodes.length; i++) { // 獲取到子節點/按順序 var node = nodes[i]; // 如果當前節點有子節點,則繼續逐層處理子節點 if (node.children.length) { this._compile(node); } // 如果當前節點綁定瞭e-click屬性,則需要為當前節點綁定onclick事件 if (node.hasAttribute('e-click')) { // hasAttribute可以獲取到自定義屬性 node.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 { // 獲取到當前節點的屬性值,也就是方法 var attrVal = node.getAttribute('e-click'); // 由於綁定的方法裡面的數據要使用data裡面的數據,所以需要將執行的函數的上下文,也就是this改為this.$data // 而使用bind,不使用call/apply的原因是onclick方法需要觸發之後才會執行,而不是立馬執行 return _this.$methods[attrVal].bind(_this.$data); })()) } // 隻對input和textarea標簽元素可以施行雙向綁定,原因:利用這兩個標簽的內置的value屬性實現雙向綁定 if (node.hasAttribute('e-model') && (node.tagName === 'INPUT' || node.tagName === 'TEXTAREA')) { // 給element對象添加監聽input事件 ,第二個參數是一個立即執行函數,獲取到節點的索引值,執行函數內部代碼,返回事件處理 node.addEventListener('input', (function (index) { // 獲取到當前節點的屬性值,也就是方法 var attrVal = node.getAttribute('e-model'); // 給當前element對象添加model到view層的映射 _this._binding[attrVal]._directives.push(new Watcher({ name: 'input', el: node, eb: _this, exp: attrVal, attr: 'value' })) // 如果input標簽value值改變,此時需要更新model層的數據,也就是view層到model層的改變 return function () { // 獲取到綁定的屬性,以.為分隔符,如果隻是一個值,就直接獲取當前值,如果是個對象(obj.key)的形式,則綁定的其實obj對象 // 中的key的值,此時就需要獲取到key,並對key進行賦值為已改變的input標簽的value值 var keys = attrVal.split('.'); // 獲取上一步得到的屬性的集合中最後一個屬性(最後一個屬性才是真正被綁定的值) var lastKey = keys[keys.length - 1]; // 獲得真正被綁定的值的父對象 // 因為如果是對象,比如:obj.key.val,則需要找到key的引用,因為這裡要改變的是val // 通過引用key 從而改變val的值,但是如果直接獲取到的val的引用,val是數值型存儲,賦值給另一個變量的時候,其實是新開辟的一個空間 // 並不能直接改變model層也就是this.$data裡面的數據,而引用數據存儲的話,賦值給另一個變量,另一個變量的修改,會影響原來的引用的數據 // 所以這裡需要找到真正被綁定值的父對象,也就是obj.key裡面的obj值 var model = keys.reduce(function (value, key) { // 如果不是對象,則直接返回屬性value if (typeof value[key] !== 'object') { return value; } return value[key]; // 這裡使用model層作為起始值,原因:keys裡面記錄的是this.$data裡面的屬性,所以需要從父對象this.$data出發去找目標屬性 }, _this.$data); // model也就是之前說得父對象,obj.key中的obj,而lastkey也就是真正被綁定的屬性,找到瞭之後就需要對其更新為節點的值啦。 // 這裡的model層被修改會觸發_observe裡面的訪問器屬性setter,所以如果其他地方也使用瞭這個屬性的話,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哦 model[lastKey] = nodes[index].value; } })(i)) } // 對節點上綁定e-bind,為其添加model到view的映射即可,原因:e-bind實現的是model到view的數據通信,而在this._observer中 // 已經通過definePrototype實現瞭,所以這裡隻需要添加通信,便於在_oberver中實現。 if(node.hasAttribute('e-bind')) { var attrVal = node.getAttribute('e-bind'); _this._binding[attrVal]._directives.push(new Watcher({ name: 'text', el: node, eb: _this, exp: attrVal, attr: 'innerHTML' })) } } } /** * options 屬性: * name: 節點名稱:文本節點:text, 輸入框:input * el: 指令對應的DOM元素 * eb: 指令對應的EBind實例 * exp: 指令對應的值:e-bind="test";test就是指令對應的值 * attr: 綁定的屬性值, 比如:e-bind綁定的屬性,其實會反應到innerHTML中,v-model綁定的標簽會反應到value中 */ function Watcher(options)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update(); } Watcher.prototype.update = function () { // 保存上下文 var _this = this; // 獲取到被綁定的對象 var keys = this.$options.exp.split('.'); // 獲取到DOM對象上要改變的屬性,對其進行更改 this.$options.el[this.$options.attr] = keys.reduce(function (value, key) { return value[key]; }, _this.$options.eb.$data) }
實現效果: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傢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傢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
- 詳細聊聊Vue.js中的MVVM
- 詳解Vue的數據及事件綁定和filter過濾器
- vue MVVM雙向綁定實例詳解(數據劫持+發佈者-訂閱者模式)
- 使用Vue.js實現數據的雙向綁定
- Vue響應式原理及雙向數據綁定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