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中Vue.use()的原理及基本使用

前言

相信很多人在用 Vue 使用別人的組件時,會用到 Vue.use() 。例如:Vue.use(VueRouter)、Vue.use(MintUI)。但是用 axios時,就不需要用 Vue.use(axios),就能直接使用。那這是為什麼吶?
因為 axios 沒有 install。

1. 舉例理解

在新建的項目中創建兩個文件:plugins.js use.js:

// plugins.js
const Plugin1 = {
  install(a,b){
    console.log('Plugin1 第一個參數:',a)
    console.log('Plugin1 第二個參數:',b)
  }
}

function Plugin2(a,b){
  console.log('Plugin2 第一個參數:',a)
  console.log('Plugin2 第二個參數:',b)
}

export{Plugin1,Plugin2}
// use.js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Plugin1,Plugin2} from './plugins'

Vue.use(Plugin1,'參數1')
Vue.use(Plugin2,'參數A')
// main.js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App from './App.vue'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import './assets/plugins/use'

Vue.config.productionTip = false
new Vue({
  router,
  store,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從中可以發現我們在 plugin1 中的 install 方法編寫的兩個 console 都打印出來,第一個打印出來的是Vue對象,第二個是我們傳入的參數。

而 plugin2 沒有 install 方法,它本身就是一個方法,也能打印兩個參數,第一個是Vue對象,第二個是我們傳入的參數。
那麼現在我們是不是大概對Vue.use有一個模糊的猜想~

2. 分析源碼

toArray 源碼

export function toArray (list: any, start?: number): Array<any> {
  start = start || 0
  let i = list.length - start
  const ret: Array<any> = new Array(i)
  while (i--) {
    ret[i] = list[i + start]
  }
  return ret
}
import { toArray } from '../util/index'

export function initUse (Vue: GlobalAPI) {
  Vue.use = function (plugin: Function | Object) {
    const installedPlugins = (this._installedPlugins || (this._installedPlugins = []))
    if (installedPlugins.indexOf(plugin) > -1) {
      return this
    }

    // additional parameters
    const args = toArray(arguments, 1)
    args.unshift(this)
    if (typeof plugin.install === 'function') {
      plugin.install.apply(plugin, args)
    } else if (typeof plugin === 'function') {
      plugin.apply(null, args)
    }
    installedPlugins.push(plugin)
    return this
  }
}

從源碼中我們可以發現 vue 首先判斷這個插件是否被註冊過,不允許重復註冊,並且接收的 plugin 參數的限制是 Function | Object 兩種類型。

對於這兩種類型有不同的處理。

首先將我們傳入的參數整理成數組: const args = toArray(arguments, 1);

再將 Vue 對象添加到這個數組的起始位置 args.unshift(this) ,這裡的 this 指向 Vue 對象;

如果我們傳入的 plugin(Vue.use的第一個參數) 的 install 是一個方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傳入一個對象,對象中包含 install 方法,那麼我們就調用這個 plugin 的 install 方法並將整理好的數組當成參數傳入 install 方法中, plugin.install.apply(plugin, args);

如果我們傳入的 plugin 就是一個函數,那麼我們就直接調用這個函數並將整理好的數組當成參數傳入, plugin.apply(null, args);

之後給這個插件添加至已經添加過的插件數組中,標示已經註冊過 installedPlugins.push(plugin);
最後返回 Vue 對象。

3.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我們以後編寫插件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將這個插件的邏輯封裝成一個對象,最後將在 install 編寫業務代碼暴露給 Vue 對象。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添加任意參數在這個對象上方便將 install 函數封裝得更加精簡,可拓展性也比較高。

還有一種則是將所有邏輯都編寫成一個函數暴露給 Vue。

其實兩種方法原理都一樣,無非第二種就是將這個插件直接當成 install 函數來處理。

個人覺得第一種方式比較合理。

export const Plugin = {
    install(Vue) {
        Vue.component...
        Vue.mixins...
        Vue...
        // 我們也可以在install裡面執行其他函數,Vue會將this指向我們的插件
        console.log(this)  // {install: ...,utils: ...}
        this.utils(Vue)    // 執行utils函數
        console.log(this.COUNT) // 0
    },
    utils(Vue) {
        Vue...
        console.log(Vue)  // Vue
    },
    COUNT: 0    
}
// 我們可以在這個對象上添加參數,最終Vue隻會執行install方法,而其他方法可以作為封裝install方法的輔助函數

const test = 'test'
export function Plugin2(Vue) {
    Vue...
    console.log(test)  // 'test'
    // 註意如果插件編寫成函數形式,那麼Vue隻會把this指向null,並不會指向這個函數
    console.log(this)  // null
}
// 這種方式我們隻能在一個函數中編寫插件邏輯,可封裝性就不是那麼強瞭

總結

到此這篇關於Vue中Vue.use()的原理及基本使用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Vue Vue.use()原理及使用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