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及層次結構學習教程

從軟硬件角度劃分計算機

從物理構成角度理解計算機(9層)

第1層:Physics(物理層)

第2層:Devices(器件層)

第3層:Analog Circuits(模擬電路層)

第4層:Digital Circuits(數字電路層)

第5層:Logic(邏輯層)

第6層:Micro-architecture(微結構層)

第7層:Architecture(體系結構):將邏輯組件組合在一起以實現體系結構中定義的指令。

第8層:Operating Systems(操作系統)

第9層:Application Software(應用軟件)

計算機系統的層次結構

現代計算機硬件框圖

馮諾依曼體系機構六大特點 

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時存儲機構計算機,數字與程序都是以二進制的方式存儲在計算機中。

1)計算機由五大部件組成: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2)指令和數據以同等地位存於存儲器,可按地址訪問。

3)指令和數據用二進制表示

4)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

5)存儲程序

6)以運算器為中心

計算機硬件的主要技術指標

1)機器字長:CPU一次能處理數據的位數(與CPU的寄存器位數有關)。

2)運算速度

3)存儲容量(存放二進制信息的總位數)

A.主存容量(內存)

B.輔存容量 (外存:硬盤、U盤、光盤等)

CPU的結構及功能

1)控制器

2)運算器

實現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

計算機存儲設備的理解

1)存儲金字塔

2)緩存

為什麼會出現緩存?

CPU和主存的速度存在差異;在CPU同時處理很多數據,而又不能同時進行所有數據的傳輸的情況,把優先級低的數據暫時放入緩存中,等優先級高的數據處理完畢後再把他們從緩存中拿出來進行處理,而不是訪問速度較慢的內存,當然,如需要的數據在Cache中沒有,CPU會再去讀取內存中的數據;避免瞭CPU”空等”的現象。

 緩存的改進:增加緩存的級數

3)主存(內存)

主存就是內存;是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指CPU能夠通過指令中的地址碼直接訪問的存儲器,

1)ROM

即隻讀存儲器,是一種之惡能讀出實現所存數據的固態半導體存儲器;ROM所存數據穩定,斷電後所存數據也不會改變。重要特性:在一次性寫入後,隻能讀出,不能再寫入。

對於ROM來說,是不是就是硬盤呢?不是說ROM隻可以讀嗎?必須明確一點,RAM和ROM都是內存,而硬盤是外存,所以ROM不等於硬盤。

2)RAM

即隨機存儲器,是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內部存儲器;斷電時將丟失器存儲內容,故主要用於存儲短時間使用的程序。它可以隨時讀寫,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為操作系統或其他正在運行中的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媒介。RAM和ROM相比,兩者最大區別是RAM在斷電以後保存在上面的數據會自動消失,而ROM不會自動消失,可以長時間斷電保存。重要特性:可以隨時讀寫,速度快。

3)ROM、RAM和硬盤比較

ROM是隻讀存儲器,相對的RAM是隨機存儲器,他們都是內存儲器。而硬盤(HDD)是外存儲器的一種。他們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內存和外存的最大區別有兩個:

  • 一、內存需要供電才能存儲數據,一旦斷電則會造成數據丟失,而外存存儲則不需要供電;
  • 二、內存的讀寫速度要遠高於外存。ROM之所以被稱為隻讀存儲器,是因為通過一般的方法是無法寫入或修改數據的,隻能讀出;而RAM則可以實現隨機存取。

4)輔存 (外存)

特點:不直接與CPU交換信息

5)速度比較

CPU > 緩存(Cache) > 主存 > 輔存

4)總結

CPU不和外設打交道,直接與內存打交道

外設不和CPU打交道,直接和內存打交道

內存是計算機數據的核心。

但是我們發現控制器可以直接和外設,內存打交道。

馮諾依曼結構,從硬件上就決定瞭,外設數據必須先經過內存在到CPU,CPU數據必須經過內存再到外設。為以後計算機的發展打下基礎。操作系統就是通過這一性質搭載到計算計算機硬件上的。

以上就是簡單的計算機組成原理及層次結構學習教程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計算機組成原理及層次結構的資料請關註WalkonNet其它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