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中變量命名規則與實例

前言

來自 Google 的 Andrew Gerrand 曾經關於 Go 中的參數命名規范進行瞭分享,slides 為 https://talks.golang.org/2014/names.slide

命名習慣很重要

  • 良好的可讀性是高質量代碼的要求之一
  • 良好的命名習慣有助於提高代碼可讀性

良好命名喜歡的特質

Good Name 將具有如下的特質:

  • Consistent (easy to guess),
  • Short (easy to type),
  • Accurate (easy to understand)

經驗法則

變量申明與變量使用之間越遠,那麼變量名字應當越長。

這也解釋瞭,為什麼 for 循環次數變量使用 i 作為遍歷用的臨時變量,而不是語義上更具體的 index 作為變量名。

大小寫混用的變量名

我們不應該使用 names_with_underscores 作為變量名,而是 namesWithUnderscores 作為變量名。

另一方面,首字母縮略詞,應當是大寫,例如 ServeHTTP 以及 IDProcessor。

這被稱為 MixedCase,類似於駝峰原則命名,但是專業詞匯的首字母縮寫均應當寫成大寫形式。

變量名避免冗餘

變量名不是越長越好,常變量名會模糊代碼功能。

常見的常量、類型組合可能使用非常簡短的名字:

  • 使用 i 而不是 index
  • 使用 r 而不是 reader
  • 使用 b 而不是 buffer

根據上下文,避免使用冗餘的名稱:

  • 在 RuneCount 方法內部,使用 count 而不是 reuneCount
  • 在 map 語句中,使用 ok 而不是 keyInMap:
v, ok := m[k]

常變量名也許在長函數、有很多變量的函數中有幫助,但是這通常也意味著你應該重構代碼。

Bad codes vs good codes

// Bad
func RuneCount(buffer []byte) int {
      // runeCount -> count
    runeCount := 0
      // index -> i , buffer -> b
    for index := 0; index < len(buffer); {
        if buffer[index] < RuneSelf {
            index++
        } else {
              // size -> n
            _, size := DecodeRune(buffer[index:])
            index += size
        }
        runeCount++
    }
    return runeCount
}
// Good
func RuneCount(b []byte) int {
    count := 0
    for i := 0; i < len(b); {
        if b[i] < RuneSelf {
            i++
        } else {
            _, n := DecodeRune(b[i:])
            i += n
        }
        count++
    }
    return count
}

函數參數的命名

函數參數與變量名一樣,都起到瞭文檔的作用。

1.當函數參數的類型具有描述性時,那麼函數參數名就可以簡短一些:

func AfterFunc(d Duration, f func()) *Timer
func Escape(w io.Writer, s []byte)

2.當函數參數的類型語義不清,那麼參數名應當更具體詳細一些:

func Unix(sec, nsec int64) Time
​​​​​​​func HasPrefix(s, prefix []byte) bool

返回值的命名

導出函數(exported function)返回值應當僅僅出於編寫文檔目的進行命名。

下面是返回值命名的好例子:

// Good
func Copy(dst Writer, src Reader) (written int64, err error)
// Good
func ScanBytes(data []byte, atEOF bool) (advance int, token []byte, err error)

方法 Receiver 的命名

Go 中結構體可以擁有方法,在為結構體聲明方法時,結構體被稱為 receiver。

按照慣例,方法接收者的命名通常為 1 個字符或者 2 個字符,因為結構體的每一個方法都將使用同一個 receiver 名稱。

// Good
func (b *Buffer) Read(p []byte) (n int, err error)
// Good
func (sh serverHandler) ServeHTTP(rw ResponseWriter, req *Request)
// Good
func (r Rectangle) Size() Point

Receiver 的名稱一定要確保一致性,如果結構體的 method1 使用 r 作為 receiver 名稱,那麼 method2 就不應當使用 rdr 作為名稱。

導出 package 級別變量命名

package 級別的變量已經被 package name 限定瞭,因此需要註意導出變量、常量、函數、類型名的冗餘問題。

例如:

  • 我們使用 bytes.Buffer 而不是 bytes.ByteBuffer
  • 我們使用 strings.Reader 而不是 strings.StringReader

導出變量名不要與 package 之間存在冗餘。

接口類型

隻有一個方法的接口,接口名通常簡單在方法後面加上 er 來進行命令,例如:

type Reader interface {
    Read(p []byte) (n int, err error)
}

有時候,上述策略會導致接口名語法不正確,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選擇這麼做,例如:

type Execer interface {
    Exec(query string, args []Value) (Result, error)
}

也有時候,我們會修改接口名,使得其符合英語語法:

type ByteReader interface {
    ReadByte() (c byte, err error)
}

當一個接口包含多個方法時,應當選擇一個準確描述其用途的名稱,例如 net.Conn,http.ResponseWriter,io.ReadWriter。

error 命名

錯誤類型與錯誤變量應當有不同的命名格式:

// 錯誤類型 Error types
type ExitError struct {
    ...
}
// 錯誤變量 Error values
var ErrFormat = errors.New("image: unknown format")

Packages 名

選擇對導出的名稱具有意義的包名稱。

避免使用 util、common 等包名。

結論

使用短變量名

變量取名考慮上下文,避免冗餘,例如函數內的局部變量考慮函數名,包導出變量考慮包名

總結

到此這篇關於Go中變量命名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Go變量命名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