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chronized底層實現原理

測試類:

public class SynchronizedTest {
    public void get() {
        synchronized (this) {
            System.out.println("小張你好鴨!");
        }
    }
}

字節碼文件(怎麼看?? idea => view => Show ByteCode

再來說原理:

基於對象的監視器(ObjectMonitor),我們在字節碼文件裡面可以看到,在同步方法執行前後,有兩個指令,進入同步方法前monitorenter,方法執行完成後monitorexit

我的理解是對象都有一個監視器ObjectMonitor,這個監視器內部有很多屬性,比如當前等待線程數、計數器、當前所屬線程等;其中計數器屬性就是用來記錄是否已被線程占有,方法執行到monitorenter時,計數器+1,執行到monitorexit時,計數器-1,線程就是通過這個計數器來判斷當前鎖對象是否已被占用(0為未占用,此時可以獲取鎖);

補充:一個synchronize鎖會有兩個monitorexit,這是保證synchronize能一定釋放鎖的機制,一個是方法正常執行完釋放,一個是執行過程發生異常時虛擬機釋放;

到此這篇關於synchronized底層實現原理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synchronized底層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