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緩存更新策略詳解

本文實例為大傢分享瞭Redis緩存更新策略的具體代碼,供大傢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一、緩存的收益與成本

1.1 收益

  • 加速讀寫:因為緩存通常都是全內存的(例如Redis、Memcache),而存儲層通常讀寫性能不夠強悍(例如MySQL),內存讀寫的速度遠遠高於磁盤I/O。通過緩存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加速讀寫,優化用戶體驗。
  • 降低後端負載:幫助後端減少訪問量(Mysql設置有最大連接數,如果大量的訪問同時達到數據庫,而磁盤I/O的速度又很慢,很容易造成最大連接數被使用完,但Redis 理論最大)和復雜計算(例如很復雜的SQL語句),在很大程度降低瞭後端的負載。

1.2 成本

  • 數據不一致性:緩存層和存儲層的數據存在著一定時間窗口的不一致性,時間窗口跟更新策略有關。
  • 代碼維護成本:加入緩存後,需要同時處理緩存層和存儲層的邏輯,增大瞭開發者維護代碼的成本。
  • 運維成本:以Redis Cluster為例,加入後無形中增加瞭運維成本。

1.3 使用場景

  • 開銷大的復雜計算:以MySQL為例子,一些復雜的操作或者計算(例如大量聯表操作、一些分組計算),如果不加緩存,不但無法滿足高並發量,同時也會給MySQL帶來巨大的負擔。
  • 加速請求響應:即使查詢單條後端數據足夠快,那麼依然可以使用緩存,以Redis為例子,每秒可以完成數萬次讀寫,並且提供的批量操作可以優化整個IO鏈的響應時間

二、緩存更新策略

2.1 內存溢出淘汰策略

思考:在生產環境的 redis 經常會丟掉一些數據,寫進去瞭,過一會兒可能就沒瞭。是什麼原因?

Redis 緩存通常都是全內存,內存是很寶貴而且是有限的,磁盤是廉價而且是大量的。可能一臺機器就幾十個 G 的內存,但是可以有幾個 T 的硬盤空間。Redis 主要是基於內存來進行高性能、高並發的讀寫操作。那既然內存是有限,比如 redis 就隻能用 10G,你要是往裡面寫瞭 20G 的數據,會咋辦?當然會幹掉 10G 的數據,然後就保留 10G 的數據瞭。那幹掉哪些數據?保留哪些數據?當然是幹掉不常用的數據,保留常用的數據瞭。數據明明過期瞭,怎麼還占用著內存?這是由 redis 的過期策略來決定。

在Redis中,當所用內存達到maxmemory上限(used_memory>maxmemory)時會觸發相應的溢出控制策略。具體策略受maxmemory-policy參數控制。

Redis支持6種策略:

  • noeviction:默認策略,不會刪除任何數據,拒絕所有寫入操作並返回客戶端錯誤信息(error)OOM command not allowed when used memory,此時Redis隻響應讀操作
  • volatile-lru:根據LRU算法刪除設置瞭超時屬性(expire)的鍵,直到騰出足夠空間為止。如果沒有可刪除的鍵對象,回退到noeviction策略
  • volatile-random:隨機刪除過期鍵,直到騰出足夠空間為止
  • allkeys-lru:根據LRU算法刪除鍵,不管數據有沒有設置超時屬性,直到騰出足夠空間為止
  • allkeys-random:隨機刪除所有鍵,直到騰出足夠空間為止(不推薦)
  • volatile-ttl:根據鍵值對象的ttl(剩餘時間(time to live,TTL) )屬性,刪除最近將要過期數據。如果沒有,回退到noeviction策略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最近最少使用的,緩存的元素有一個時間戳,當緩存容量滿瞭,而又需要騰出地方來緩存新的元素的時候,那麼現有緩存元素中時間戳離當前時間最遠的元素將被清出緩存。       

內存溢出控制策略可以采用config set maxmemory-policy{policy}動態配置。寫命令導致當內存溢出時會頻繁執行回收內存成本很高,在主從復制架構中,回收內存操作對應的刪除命令會同步到從節點來,來保障主從節點數據一致性,從而導致寫放大的問題。

2.2 過期策略

Redis 服務端采用的 過期策略是 : 惰性刪除 + 定期刪除

惰性刪除: 

Redis的每個庫都有一個過期字典,過期字典中保存所有key的過期時間。當客戶端讀取一個key時會先到過期字典內查詢key是否已經過期,如果key已經超過,會執行刪除操作並返回空。這種策略是出於節省CPU成本考慮,但是單獨用這種方式存在內存泄露的問題,當過期鍵一直沒有訪問將無法得到及時刪除,從而導致內存不能及時釋放。

定時刪除:

Redis內部維護一個定時任務,默認每秒運行10次過期掃描(通過 redis.conf 中通過 hz 配置 修改運行次數),掃描並不是遍歷過期字典中的所有鍵,而是采用瞭自適應算法,根據鍵的過期比例、使用快慢兩種速率模式回收鍵:

1.從過期字典中隨機取出 20 個鍵
2.刪除這 20 個鍵中過期的鍵
3.如果過期鍵的比例超過 25% ,重復步驟 1 和 2

為瞭保證掃描不會出現循環過度,一直在執行定時刪除定時任務無法對外提供服務,導致線程卡死現象,還增加瞭掃描時間的上限,默認是 25 毫秒(即默認在慢模式下,25毫秒還未執行完,切換為塊模式,模式下超時時間為1毫秒且2秒內隻能運行1次,當慢模式執行完畢正常退出,會重新切回快模式)

三、應用方更新

1.應用程序先從cache取數據,沒有得到,則從數據庫中取數據,成功後,放到緩存中。
2.先刪除緩存,再更新數據庫:這個操作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更新數據的請求在對緩存刪除完之後,又收到一個讀請求,這個時候由於緩存被刪除所以直接會讀庫,讀操作的數據是老的並且會被加載進入緩存當中,後續讀請求全部訪問的老數據。
3.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推薦)為什麼不是寫完數據庫後更新緩存?主要是怕兩個並發的寫操作導致臟數據。

四、緩存粒度

1  通用性

緩存全部數據比部分數據更加通用,但從實際經驗看,很長時間內應用隻需要幾個重要的屬性。

2 占用空間

緩存全部數據要比部分數據占用更多的空間,存在以下問題:

  • 全部數據會造成內存的浪費。
  • 全部數據可能每次傳輸產生的網絡流量會比較大,耗時相對較大,在極端情況下會阻塞網絡。
  • 全部數據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CPU開銷更大。

3 代碼維護

全部數據的優勢更加明顯,而部分數據一旦要加新字段需要修改業務代碼,而且修改後通常還需要刷新緩存數據。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傢的學習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傢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