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語言設計模式之實現觀察者模式解決代碼臃腫

引言

我們先來簡單學習一下用 Go 實現觀察者設計模式,給怎麼實現事件驅動編程、事件源這些模式做個鋪墊。主要也是我也老沒看設計模式瞭,一起再復習一下。以前看的設計模式教程都是 Java 的,這次用 Go 實現一番。

觀察者模式

咱們先來看一下觀察者模式的概念,我盡量加一些自己的理解,讓它變成咱們都能理解的大俗話:

概念

觀察者模式 (Observer Pattern),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依賴關系,使得每當一個對象狀態發生改變時,其相關依賴對象皆得到通知,依賴對象在收到通知後,可自行調用自身的處理程序,實現想要幹的事情,比如更新自己的狀態。

發佈者對觀察者唯一瞭解的是它實現瞭某個接口(觀察者接口)。這種松散耦合的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瞭對象之間的相互依賴,因此使我們能夠構建靈活的系統來處理主體的變化。

我的理解

上面這段話看完,相信幾乎對於理解觀察者模式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類似於現實職場裡加班對項目進度起到的作用一樣,加班的時候誰還沒打過幾把王者榮耀,嘿。下面我用自己的理解再給你們嘮一下。

觀察者模式也經常被叫做發佈 – 訂閱(Publish/Subscribe)模式、上面說的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依賴關系,一 – 指的是發佈變更的主體對象,多 – 指的是訂閱變更通知的訂閱者對象。

發佈的狀態變更信息會被包裝到一個對象裡,這個對象被稱為事件,事件一般用英語過去式的語態來命名,比如用戶註冊時,用戶模塊在用戶創建好後發佈一個事件 UserCreated 或者 UserWasCreated 都行,這樣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這是一個已經發生過的事件。

事件發佈給訂閱者的過程,其實就是遍歷一下已經註冊的事件訂閱者,逐個去調用訂閱者實現的觀察者接口方法,比如叫 handleEvent 之類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參數一般就是當前的事件對象。

至於很多人會好奇的,事件的處理是不是異步的?主要看我們的需求是什麼,一般情況下是同步的,即發佈事件後,觸發事件的方法會阻塞等到全部訂閱者返回後再繼續,當然也可以讓訂閱者的處理異步執行,完全看我們的需求。

大部分場景下其實是同步執行的,單體架構會在一個數據庫事務裡持久化因為主體狀態變更,而需要更改的所有實體類。

微服務架構下常見的做法是有一個事件存儲,訂閱者接到事件通知後,會把事件先存到事件存儲裡,這兩步也需要在一個事務裡完成才能保證最終一致性,後面會再有其他線程把事件從事件存儲裡搞到消息設施裡,發給其他服務,從而在微服務架構下實現各個位於不同服務的實體間的最終一致性。

所以觀察者模式,從程序效率上看,大多數情況下沒啥提升,更多的是達到一種程序結構上的解耦,讓代碼不至於那麼難維護。

Go 實現觀察者模式

說瞭這麼多,我們再看下用 Go 怎麼實現最簡單的觀察者模式: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Subject 接口,它相當於是發佈者的定義
type Subject interface {
	Subscribe(observer Observer)
	Notify(msg string)
}
// Observer 觀察者接口
type Observer interface {
	Update(msg string)
}
// Subject 實現
type SubjectImpl struct {
	observers []Observer
}
// Subscribe 添加觀察者(訂閱者)
func (sub *SubjectImpl) Subscribe(observer Observer) {
	sub.observers = append(sub.observers, observer)
}
// Notify 發佈通知
func (sub *SubjectImpl) Notify(msg string) {
	for _, o := range sub.observers {
		o.Update(msg)
	}
}
// Observer1 Observer1
type Observer1 struct{}
// Update 實現觀察者接口
func (Observer1) Update(msg string) {
	fmt.Printf("Observer1: %s\n", msg)
}
// Observer2 Observer2
type Observer2 struct{}
// Update 實現觀察者接口
func (Observer2) Update(msg string) {
	fmt.Printf("Observer2: %s\n", msg)
}
func main(){
	sub := &SubjectImpl{}
	sub.Subscribe(&Observer1{})
	sub.Subscribe(&Observer2{})
	sub.Notify("Hello")
}

這就是 Go 實現觀察者模式的代碼,實際應用的時候,一般會定義個事件總線 EventBus 或者事件分發器 Event Dispatcher,來管理事件和訂閱者間的關系和分發事件,它們兩個就是名不一樣,角色定位一樣。

下面看一下用 Go 怎麼實現事件總線。

Go 實現事件總線

下面我們實現一個支持以下功能的事件總線

  • 異步不阻塞
  • 支持任意參數值

這個代碼不是我自己寫的,出處見代碼註釋首行。

代碼

// 代碼來自https://lailin.xyz/post/observer.html
package eventbus
import (
	"fmt"
	"reflect"
	"sync"
)
// Bus Bus
type Bus interface {
	Subscribe(topic string, handler interface{}) error
	Publish(topic string, args ...interface{})
}
// AsyncEventBus 異步事件總線
type AsyncEventBus struct {
	handlers map[string][]reflect.Value
	lock     sync.Mutex
}
// NewAsyncEventBus new
func NewAsyncEventBus() *AsyncEventBus {
	return &AsyncEventBus{
		handlers: map[string][]reflect.Value{},
		lock:     sync.Mutex{},
	}
}
// Subscribe 訂閱
func (bus *AsyncEventBus) Subscribe(topic string, f interface{}) error {
	bus.lock.Lock()
	defer bus.lock.Unlock()
	v := reflect.ValueOf(f)
	if v.Type().Kind() != reflect.Func {
		return fmt.Errorf("handler is not a function")
	}
	handler, ok := bus.handlers[topic]
	if !ok {
		handler = []reflect.Value{}
	}
	handler = append(handler, v)
	bus.handlers[topic] = handler
	return nil
}
// Publish 發佈
// 這裡異步執行,並且不會等待返回結果
func (bus *AsyncEventBus) Publish(topic string, args ...interface{}) {
	handlers, ok := bus.handlers[topic]
	if !ok {
		fmt.Println("not found handlers in topic:", topic)
		return
	}
	params := make([]reflect.Value, len(args))
	for i, arg := range args {
		params[i] = reflect.ValueOf(arg)
	}
	for i := range handlers {
		go handlers[i].Call(params)
	}
}

單測

package eventbus
import (
	"fmt"
	"testing"
	"time"
)
func sub1(msg1, msg2 string) {
	time.Sleep(1 * time.Microsecond)
	fmt.Printf("sub1, %s %s\n", msg1, msg2)
}
func sub2(msg1, msg2 string) {
	fmt.Printf("sub2, %s %s\n", msg1, msg2)
}
func TestAsyncEventBus_Publish(t *testing.T) {
	bus := NewAsyncEventBus()
	bus.Subscribe("topic:1", sub1)
	bus.Subscribe("topic:1", sub2)
	bus.Publish("topic:1", "test1", "test2")
	bus.Publish("topic:1", "testA", "testB")
	time.Sleep(1 * time.Second)
}

毫不意外這個事件總線,隻是個例子,咱也不能在項目開發裡使用,這篇文章咱們先搞清概念,我其實前兩天關註瞭下,沒有發現什麼好用的事件分發、事件總線的三方庫,好在實現起來也不難,後面我準備自己寫一個能用的到時候分享給大傢,最起碼是在學習、練習項目裡能使用的吧。

總結

今天給大傢用大白話瞎嘮瞭一下觀察者模式的原理和實際怎麼應用,感覺文章的精髓主要在前半部分,可能有的不你還不能理解,後面我會再通過後續文章逐一解釋,其實這些都是事件驅動和事件源這些模式裡的基礎內容。

至於這次給出的代碼,其實沒啥實戰意義,就是大傢先瞭解一下。Go 裡邊關於事件驅動之類的內容,感覺不多,有 Spring 使用經驗的可以先看看 Spring 提供的@EventListener 註解,需要訂閱者異步執行可以配合 @Async 註解使用,至於我上面說的需要保證事件發佈的主體和訂閱者的原子性持久化的話,則是通過@Transitional 和 @TransactionalEventListener 結合使用來實現。

以上就是Go語言設計模式之實現觀察者模式解決代碼臃腫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Go 觀察者模式的資料請關註WalkonNet其它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