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埋點平臺元素曝光采集intersectionObserver思路實踐
正文
最近一直在開發可視化埋點系統,其中元素的曝光埋點,就是借助瞭 intersectionObserver 這個原生 api。也是網上推薦度比較高的方案,同時 2022 年,該 api 兼容性也已經很高,同時也有 polyfill,基本上使用無虞。
intersectionObserver 本身 api 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由於可視化埋點的一些特殊性以及對埋點準確性的要求,還是遇到瞭一些 dom 變更後的邊緣場景,本文便是對這些邊緣場景的一個記錄及實現背後的一些考慮。
通常來講,元素的埋點是開發者主動在元素中直接埋點,而筆者正在開發的可視化埋點,在數據收集側的工作,是異步從後臺獲取用戶需要的元素 xpath,然後再通過 xpath 尋找到元素,調用 intersectionObserver 的 observe 方法進行監聽元素的曝光。所以在進行監聽的時機上,都是在元素掛載到 dom 後進行元素的監聽,那麼初次監聽,是否會觸發其回調,便關系到曝光埋點的準確性。
同時,可視化埋點也監聽頁面 dom 的變更,當變更後,需要解除舊元素的監聽,同時增加對新元素的監聽。那麼如果多次監聽同一元素,是否會多次觸發回調,也影響到曝光的準確性。
設計方案
為瞭快速上線第一版,筆者最初的設計方案為:
- 根據服務端返回的 xpath,尋找到對應的 dom 元素,對元素進行 observe
- 監聽 dom 變更事件,當 dom 發生改變後,重新根據 xpath 尋找 dom 元素,對元素進行再次 observe
在該方案中,存在幾個觸發時機可能導致的問題:
- 當監聽發生在元素渲染到頁面後,首次監聽的同時,是否會觸發回調(影響到初次曝光的準確性)
- 多次監聽同一 dom 元素,是否會多次觸發回調(影響到 dom 變更,多次監聽同一元素後,曝光的準確性)
測驗結論
- 當初次監聽元素時,會立即觸發一次回調
- 多次監聽同一元素,並不會多次觸發回調
在上述邏輯成立的情況下,筆者最初的方案其實是可以正常工作,對於初次曝光,雖然發生在元素渲染到 dom 之後,但是由於會立即觸發一次,故初次曝光能夠正常上報。而當 dom 發生變更後,消失的元素,雖然沒有調用 unobserve,但是由於該元素消失瞭,並不會影響後續曝光埋點的上報,所以並沒有帶來大的問題,而 dom 變更後,元素如果依然存在,雖然再次進行瞭監聽,但是多次監聽並不影響同一元素,所以其實也沒有問題。
對於第一版,上線後也確實能夠正常工作,但是對於沒有 unobserve 這一點,由於 js 的垃圾回收機制,必須是沒有引用後才會銷毀,而沒有 unobserve,那麼內部必然會維護一份監聽的元素的列表,保留瞭已經從 dom 中移除的元素的引用,從而造成內存泄漏。
故需要做一些策略來避免該問題(不然代碼也會被吐槽),思路如下:
維護一份 xpath -> 元素的映射,當 dom 發生變更時,遍歷所有 xpath 尋找對應的元素,
如果元素同映射中一致,那麼表示該元素沒有發生變更,此時可以直接忽略,什麼都不做。
而如果元素發生變化,那麼調用 unobserve 取消舊元素的監聽,同時對新元素進行監聽即可。
完整的偽代碼
// 工具函數命名很清晰,含義不贅述 import { getEleByXpath, getXpathByEle, debounce } from 'utils'; class track { constructor() { /* { xpath: '', id: ''id } */ this.config = {} // 存儲遠程服務端返回的埋點 xpath 信息 /* [xpath]: el, */ this.map = {} // 維護的 xpath -> el 映射 this.observer = null; // intersectionObserver 實例 } // 遠端獲取需要曝光點的元素 getConfig() { return fetch('xxx').then(res => { this.config = res; this.config.forEach(item => { // 初始化 xpath -> el 映射 this.map[item.xpath] = null; }) }); } // 監聽 dom 變更 addDomtreeMutatorObserver() { // 不關心屬性變化 const config = { attributes: false, childList: true, subtree: true }; // 監聽dom變更,消個抖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debounce(this.observe.bind(this), 200)); observer.observe(document.body, config); } // 監聽元素曝光 observe() { // 此處可以加個 requestIdleCallback 來增強性能 this.config.forEach((item) => { const targetEl = getEleByXpath(item.xpath); // 新舊元素不一致才需要取消舊元素監聽,增加新元素監聽 if (targetEl !== this.map[item.xpath]) { // 元素存在,就監聽 if (targetEl) { this.observer.observe(targetEl); } // 取消舊元素的監聽 if (this.map[shadow.xpath]) { this.observer.unobserve(this.map[shadow.xpath]); } // 更新map中的el this.map[shadow.xpath] = targetEl; } // 一致,則什麼都不做 }); } // 創建 intersectionObserver initObserver() { const callback = (entries) => { entries.forEach((entry) => { if (entry.intersectionRatio > 0.2) { const targetXpath = getXpath(entry.target); for (let i = 0; i < this.config.length; i++) { if (this.config[i].xpath === targetXpath) { // xpath一致 // 發送曝光埋點 } } } }); }; const observer = new IntersectionObserver(callback, { threshold: 0.2, }); this.observer = observer; } init() { this.getConfig().then(() => { // 初始化 intersectionObserver this.initObserver(); // 監聽元素 this.observe(); // 監聽 dom 元素變更 this.addDomtreeMutatorObserver(); }); } }
以上便是精簡後的偽代碼,其核心的優化點便是維護 xpath -> el 的 map(說實話,一開始筆者其實就想到瞭 map,但是當時想的是拿 dom 引用作為 key,拿對象做 key 顯然是行不通的,就短暫放棄,先上線再說。後來想到用 xpath 做key,才有瞭這篇文章)。
其實本文的初衷是記錄一下 intersectionObserver 的一些邊緣情況及結論(其實還對 intersectionObserver 做瞭其他一些比較傻的測試),但是在文章編寫的過程中發現幹巴巴的分析,顯得實在是無趣,故夾雜瞭實際的可視化埋點曝光采集的業務場景,希望沒有寫的很亂。
同時,當筆者徹底理清思路後,發現這優化其實不值一提,隻是筆者最初在設計可視化埋點方案時,由於對這些 api 的不熟悉,導致的一些迷迷糊糊的摸爬滾打經驗,還望懂的同學別笑。
以上就是可視化埋點平臺元素曝光采集intersectionObserver思路實踐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intersectionObserver元素曝光采集的資料請關註WalkonNet其它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原生JS Intersection Observer API實現懶加載
- ResizeObserver 監視 DOM大小變化示例詳解
- 利用原生JS實現懶加載lazyLoad的三種方法總結
- ResizeObserver API使用示例詳解
- JavaScript前端實用的工具函數封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