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learn調優之網格搜索與隨機搜索原理詳細分析
前言
超參調優是“模型調優”(Model Tuning)階段最主要的工作,是直接影響模型最終效果的關鍵步驟,然而,超參調優本身卻是一項非常低級且枯燥的工作,因為它的策略就是:不斷變換參數值,一輪一輪地去“試”,直到找出結果最好的一組參數。顯然,這個過程是可以通過編程封裝成自動化的工作,而不是靠蠻力手動去一遍一遍的測試。為此,Sklearn提供瞭多種(自動化)超參調優方法(官方文檔),其中網格搜索(Grid Search)和隨機搜索(Randomized Search)是最基礎也是最常用的兩個:
方法名稱 | 對應類/函數 | 官方文檔 |
---|---|---|
網格搜索(Grid Search) | sklearn.model_selection.GridSearchCV | 文檔鏈接 |
隨機搜索(Randomized Search) | sklearn.model_selection.RandomizedSearchCV | 文檔鏈接 |
對應類/函數的後綴CV是Cross-Validation的意思,因為它們每嘗試一種超參組合時,都會使用Cross-Validation進行效果評估,所以調用它們時也都需要顯式指定cv參數,即:驗證的輪次(K-Fold的份數)。
網格搜索(Grid Search)
網格搜索(Grid Search)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由開發者針對每個超參設定多個值去嘗試,找出效果最好的那個,由於超參會有很多個,而每一個超參又有多個嘗試值,所以就變成瞭一個“排列組合”問題。例如我們想針對兩個超參進行調優,第一個超參設置瞭2個嘗試值,第二個超參設置瞭3個嘗試值,則超參設置總共會有 2 × 3 = 6 種組合,理論上模型要被訓練6次,如果再加上交叉驗證的輪次參數cv,假設cv=3,則總得的訓練次數將變為:6 × 3 = 18 次。以下是《Hands-On ML, 2nd Edition》一書中提供的GridSearchCV示例代碼: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param_grid = [ {'n_estimators': [3, 10, 30], 'max_features': [2, 4, 6, 8]}, {'bootstrap': [False], 'n_estimators': [3, 10], 'max_features': [2, 3, 4]}, ] forest_reg = RandomForestRegressor()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forest_reg, param_grid, cv=5,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return_train_score=True) grid_search.fit(housing_prepared, housing_labels)
在這份示例代碼中,作者提供針對bootstrap、n_estimators和max_features三個超參,給出瞭兩套參數設定:
第一套:{'n_estimators': [3, 10, 30], 'max_features': [2, 4, 6, 8]}
總計:3 × 4 = 12 種組合
第二套:{'bootstrap': [False], 'n_estimators': [3, 10], 'max_features': [2, 3, 4]}
總計:1 × 2 × 3 = 6 種組合
合在一起一共:12 + 6 = 18 種組合,加上交叉驗證設定cv=5,所以最終將訓練 18 × 5 = 90 次!這裡我們可以看到param_grid是一個list,裡面每一個元素是一個dict,一個dict就代表瞭一套參數設定,每套參數設定根據賦值情況又會產生多種參數組合。其實上面兩套組合也可以用下面的一套設定覆蓋:
param_grid = [ {'bootstrap': [True, False], 'n_estimators': [3, 10, 30], 'max_features': [2, 3, 4, 6, 8]} ]
但在此情況下,總的訓練次數將會變為:(2 × 3 × 5) × 5 = 150 次。由此可見,Sklearn這種允許設定多套參數的設計(即一個list下可配置多個dict)還是有可取之處,會方便開發人員更具經驗設定最有希望的取值集合,減少訓練次數。
隨機搜索(Randomized Search)
網格搜索適用於參數組合數比較少的情況,當參數組合大到一定程度後,模型訓練所占用的資源和持續時間將會超用戶的可接受范圍,此時往往就要改用隨機搜索(Randomized Search)瞭。隨機搜索的工作原理和網格搜索其實差不多,都是“暴力嘗試”,不同之處在於:網格搜索的參數取值集合是用戶設定的,而隨機搜索的參數取值則是指定好區間(最大值和最小值)由隨機數發生器隨機生成的,而想要生成多少種組合是可以設置的。以下是《Hands-On ML, 2nd Edition》一書中提供的RandomizedSearchCV示例代碼: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RandomizedSearchCV from scipy.stats import randint param_distribs = { 'n_estimators': randint(low=1, high=200), 'max_features': randint(low=1, high=8), } forest_reg = RandomForestRegressor(random_state=42) rnd_search = RandomizedSearchCV(forest_reg, param_distributions=param_distribs, n_iter=10, cv=5,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random_state=42) rnd_search.fit(housing_prepared, housing_labels)
在這份代碼中,作者針對n_estimators和max_features兩個超參分別設定瞭 1 ~ 200 和 1 ~ 8 的取值區間,然後通過設定參數n_iter=10
將參數組合數設定為10,當然,疊加上交叉驗證cv=5
後,實際的訓練就是 5 × 10 = 50 次瞭。
到此這篇關於Sklearn調優之網格搜索與隨機搜索原理詳細分析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Sklearn網格搜索與隨機搜索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
- 基於 Python 實踐感知器分類算法
- Python 機器學習工具包SKlearn的安裝與使用
- 一文搞懂Python Sklearn庫使用
- Python機器學習之決策樹和隨機森林
- python機器學習樸素貝葉斯算法及模型的選擇和調優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