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理解golang中什麼是nil

nil是什麼

相信寫過Golang的程序員對下面一段代碼是非常非常熟悉的瞭:

if err != nil {
    // do something....
}

當出現不等於nil的時候,說明出現某些錯誤瞭,需要我們對這個錯誤進行一些處理,而如果等於nil說明運行正常。那什麼是nil呢?查一下詞典可以知道,nil的意思是無,或者是零值。零值,zero value,是不是有點熟悉?在Go語言中,如果你聲明瞭一個變量但是沒有對它進行賦值操作,那麼這個變量就會有一個類型的默認零值。

這是每種類型對應的零值:

bool      -> false                              
numbers   -> 0                                
string    -> ""      
pointers -> nil
slices -> nil
maps -> nil
channels -> nil
functions -> nil
interfaces -> nil

所以,我們經常將 nil 賦值給 error 類型,並且以此來判斷是否有錯誤,那是因為 error 是個接口,而接口的零值就是 nil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舉個例子,當你定義瞭一個struct:

type Person struct {
  AgeYears int
  Name string
  Friends []Person
}
var p Person // Person{0, "", nil}

變量p隻聲明但沒有賦值,所以p的所有字段都有對應的零值。那麼,這個nil到底是什麼呢?Go的文檔中說到,nil是預定義的標識符,代表指針、通道、函數、接口、映射或切片的零值,也就是預定義好的一個變量:

type Type int
var nil Type

是不是有點驚訝?nil並不是Go的關鍵字之一,你甚至可以自己去改變nil的值:

var nil = errors.New("hi")

這樣是完全可以編譯得過的,但是最好不要這樣子去做。

nil有什麼用

在瞭解瞭什麼是nil之後,再來說說nil有什麼用。

pointers

var p *int
p == nil    // true
*p          // panic: invalid memory address or nil pointer dereference

指針表示指向內存的地址,如果對為nil的指針進行解引用的話就會導致panic。那麼為nil的指針有什麼用呢?先來看一個計算二叉樹和的例子:

type tree struct {
  v int
  l *tree
  r *tree
}
// first solution
func (t *tree) Sum() int {
  sum := t.v  
  if t.l != nil {
    sum += t.l.Sum()
  }  
  if t.r != nil {
    sum += t.r.Sum()
  }    
  return sum
}

上面的代碼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代碼重復:

if v != nil {
  v.m()
}

另一個是當t是nil的時候會panic:

var t *tree
sum := t.Sum()   // panic: invalid memory address or nil pointer dereference

怎麼解決上面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指針接收器的例子:

type person struct {}
func sayHi(p *person) { fmt.Println("hi") }
func (p *person) sayHi() { fmt.Println("hi") }
var p *person
p.sayHi() // hi

對於指針對象的方法來說,就算指針的值為nil也是可以調用的,基於此,我們可以對剛剛計算二叉樹和的例子進行一下改造:

func(t *tree) Sum() int {  
  if t == nil {      
    return 0
  }  
  return t.v + t.l.Sum() + t.r.Sum()
}

跟剛才的代碼一對比是不是簡潔瞭很多?對於nil指針,隻需要在方法前面判斷一下就ok瞭,無需重復判斷。換成打印二叉樹的值或者查找二叉樹的某個值都是一樣的:

func(t *tree) String() string {  
  if t == nil {    
    return ""
  }  
  return fmt.Sprint(t.l, t.v, t.r)
}
// nil receivers are useful: Find
func (t *tree) Find(v int) bool {  
  if t == nil {    
    return false
  }  
  return t.v == v || t.l.Find(v) || t.r.Find(v)
}

所以如果不是很需要的話,不要用NewX()去初始化值,而是使用它們的默認值。

slices

// nil slices
var s []slice
len(s)  // 0
cap(s)  // 0
for range s  // iterates zero times
s[i]  // panic: index out of range

一個為nil的slice,除瞭不能索引外,其他的操作都是可以的,當你需要填充值的時候可以使用append函數,slice會自動進行擴充。那麼為nil的slice的底層結構是怎樣的呢?根據官方的文檔,slice有三個元素,分別是長度、容量、指向數組的指針: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當有元素的時候: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擔心slice的大小,使用append的話slice會自動擴容。(視頻中說slice自動擴容速度很快,不必擔心性能問題,這個值得商榷,在確定slice大小的情況隻進行一次內存分配總是好的)

map

對於Go來說,map,function,channel都是特殊的指針,指向各自特定的實現,這個我們暫時可以不用管。

// nil map
var m map[t]u
len(m)  // 0
for range m // iterates zero times
v, ok := m[i] // zero(u), false
m[i] = x // panic: assignment to entry in nil map

對於nil的map,我們可以簡單把它看成是一個隻讀的map,不能進行寫操作,否則就會panic。那麼nil的map有什麼用呢?看一下這個例子:

func NewGet(url string, headers map[string]string) (*http.Request, error) {
  req, err := http.NewRequest(http.MethodGet, url, nil)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for k, v := range headers {
    req.Header.Set(k, v)
  }  
  return req, nil
}

對於NewGet來說,我們需要傳入一個類型為map的參數,並且這個函數隻是對這個參數進行讀取,我們可以傳入一個非空的值:

NewGet("http://google.com", map[string]string{  
"USER_AGENT": "golang/gopher",
},)

或者這樣傳:

NewGet("http://google.com", map[string]string{})

但是前面也說瞭,map的零值是nil,所以當header為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直接傳入一個nil:

NewGet("http://google.com", nil)

是不是簡潔很多?所以,把nil map作為一個隻讀的空的map進行讀取吧。

channel

// nil channels
var c chan t
<- c      // blocks forever
c <- x    // blocks forever
close(c)  // panic: close of nil channel

關閉一個nil的channel會導致程序panic(如何關閉channel可以看這篇文章:如何優雅地關閉Go channel)舉個例子,假如現在有兩個channel負責輸入,一個channel負責匯總,簡單的實現代碼:

func merge(out chan<- int, a, b <-chan int) {  
  for {    
    select {      
      case v := <-a:
        out <- v      
      case v := <- b:
        out <- v
    }
  }
}

如果在外部調用中關閉瞭a或者b,那麼就會不斷地從a或者b中讀出0,這和我們想要的不一樣,我們想關閉a和b後就停止匯總瞭,修改一下代碼:

func merge(out chan<- int, a, b <-chan int) {  
  for a != nil || b != nil {    
    select {      
      case v, ok := <-a:          
         if !ok {
            a = nil
            fmt.Println("a is nil")            
            continue
          }
          out <- v      
      case v, ok := <-b:          
          if !ok {
            b = nil
            fmt.Println("b is nil")            
            continue
          }
          out <- v
    }
  }
  fmt.Println("close out")  
  close(out)
}

在知道channel關閉後,將channel的值設為nil,這樣子就相當於將這個select case子句停用瞭,因為nil的channel是永遠阻塞的。

interface

interface並不是一個指針,它的底層實現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類型,一個值,也就是類似於:(Type, Value)。隻有當類型和值都是nil的時候,才等於nil。看看下面的代碼:

func do() error {   // error(*doError, nil)
  var err *doError  
  return err  // nil of type *doError
}
func main() {
  err := do()
  fmt.Println(err == nil)
}

輸出結果是false。do函數聲明瞭一個*doErro的變量err,然後返回,返回值是error接口,但是這個時候的Type已經變成瞭:(*doError,nil),所以和nil肯定是不會相等的。所以我們在寫函數的時候,不要聲明具體的error變量,而是應該直接返回nil:

func do() error {  
  return nil
}

再來看看這個例子:

func do() *doError {  // nil of type *doError
  return nil
}
func wrapDo() error { // error (*doError, nil)
  return do()       // nil of type *doError
}
func main() {
  err := wrapDo()   // error  (*doError, nil)
  fmt.Println(err == nil) // false
}

這裡最終的輸出結果也是false。為什麼呢?盡管wrapDo函數返回的是error類型,但是do返回的卻是*doError類型,也就是變成瞭(*doError,nil),自然也就和nil不相等瞭。因此,不要返回具體的錯誤類型。遵從這兩條建議,才可以放心地使用if x != nil。

以上為個人經驗,希望能給大傢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傢多多支持WalkonNet。如有錯誤或未考慮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賜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