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利用all()來優化減少判斷的實例分析

如果我有個list,想判斷其中的元素是否滿一個條件,後面的元素大於或等於前面元素。Python中的寫法就比較多瞭。下面就主要介紹下一般的寫法和通過all()來進行比較的寫法。

nums=[1,2,3,3,5,6,6,7]

1、一般寫法

def checker(nums):
    for x in range(len(nums)):
        if x+1 < len(nums):
            if nums[x] > nums[x+1]: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2、使用all()和zip()的寫法

def checker(nums):
    return all(i <= j for i, j in zip(nums, nums[1:]))
#如果不想為zip的第二個參數創建個list,可以這樣寫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ecker(nums):
    return all(i <= j for i, j in zip(nums, islice(nums, 1, None)))

解釋說明:

  • all():函數用於判斷給定的可迭代參數 iterable 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為 TRUE,如果是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 zip():是函數用於將可迭代對象作為參數,將對象中對應的元素打包成一個個元組,然後返回由這些元組組成的對象。

1)python2中zip()的使用:

>>>a = [1,2,3] #此處可迭代對象為列表
>>> b = [4,5,6]
>>> c = [4,5,6,7,8]
>>> zipped = zip(a,b)     # 打包為元組的列表
>>> zipped
[(1, 4), (2, 5), (3, 6)]
>>> zip(a,c)              # 元素個數與最短的列表一致
[(1, 4), (2, 5), (3, 6)]
>>> zip(*zipped)          # 與 zip 相反,可理解為解壓
[(1, 2, 3), (4, 5, 6)]

2)python3中zip()的使用:

>>> a = [1,2,3] #此處可迭代對象為列表
>>> b = [4,5,6]
>>> c = [4,5,6,7,8]
>>> zipped = zip(a,b)
>>> zipped  #返回的是一個對象
>>> list(zipped)
[(1, 4), (2, 5), (3, 6)] #使用list()函數轉換為列表
>>> list(zip(a,c))
[(1, 4), (2, 5), (3, 6)]
>>> zipped = zip(a,b)
>>> list(zip(*zipped)) #解壓也使用list進行轉換
[(1, 2, 3), (4, 5, 6)]

到此這篇關於Python中利用all()來優化減少判斷的實例分析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Python中利用all()來優化減少判斷的方法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