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設計模式行為型觀察者模式

一、觀察者模式

觀察者模式,必須包含 “觀察者” 和 “被觀察者” 這兩個角色,並且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存在 “觀察” 的邏輯關聯,當被觀察者發生改變的時候,觀察者就會觀察到這樣的變化,並且做出相應的響應。例如:業務數據是被觀察者,用戶界面是觀察者。

實際上,觀察者模式大部分都是一對多的關系,可以多個觀察者對象同時觀察某一個被觀察對象。

觀察者模式的實現思路是:核心的抽象類用於管理所有依賴它的其他類,當核心類發生變動時,主動通知並更新其他類。

二、應用場景

  • 一個抽象模型有兩個方面,其中一個方面依賴於另一個方面。將這些方面封裝在獨立的對象中使它們可以各自獨立地改變和復用。
  • 一個對象的改變將導致其他一個或多個對象也發生改變,而不知道具體有多少對象將發生改變,可以降低對象之間的耦合度。
  • 一個對象必須通知其他對象,而並不知道這些對象是誰。
  • 需要在系統中創建一個觸發鏈,A 對象的行為將影響 B 對象,B 對象的行為將影響 C 對象,…。可以使用觀察者模式創建一種鏈式觸發機制。

三、代碼示例

當客戶的數量減少到閥值時,銷售將通知工廠減少生產量、同時通知人力資源開始裁員,反之則增加。

class Observer:
    """觀察者核心類,銷售人員"""
    def __init__(self):
        self._number = None
        self._department = []

    @property
    def number(self):
        return self._number

    @number.setter
    def number(self, value):
        self._number = value
        print('當前客戶數:{}'.format(self._number))
        for obj in self._department:
            obj.change(value)
        print('------------------')

    def notice(self, department):
        """相關部門"""
        self._department.append(department)


class Hr:
    """觀察者類,人事部門"""
    def change(self, value):
        if value < 10:
            print("人事變動:裁員")

        elif value > 20:
            print("人事變動:擴員")

        else:
            print("人事不受影響")


class Factory:
    """觀察者類,工廠類"""
    def change(self, value):
        if value < 15:
            print("生產計劃變動:減產")
        elif value > 25:
            print("生產計劃變動:增產")
        else:
            print("生產計劃保持不變")


if __name__ == '__main__':
    observer = Observer()
    hr = Hr()
    factory = Factory()
    observer.notice(hr)
    observer.notice(factory)
    observer.number = 10
    observer.number = 15
    observer.number = 20
    observer.number = 25

到此這篇關於Python設計模式行為型觀察者模式的文章就介紹到這瞭,更多相關Python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內容請搜索WalkonNet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傢以後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