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concurrenthashmap的size方法原理

concurrenthashmap的size方法原理

同上,這也是同一個面試的時候別人問的,我隻是記得看過,在concurrenthashmap中會統計多次,當時就說會統計兩次進行比較,人傢接著問為啥。。。我傻瞭一下,這不是明擺著兩次統計的中間有新的變化瞭,會導致統計不準確嗎?當時也不知道說啥好,以為他有新的點,就說不知道。面試時很多問題其實冷靜下來想一下,可以更進一步的,有時候其實也是怕他更進一步後下面的挖坑挖大瞭。

下面具體說一下這個size方法

代碼就不貼瞭。隻說原理。

眾所周知,concurrenthashmap有很多歌segments,首先遍歷segments將每個segment的count加起來作為整個concurrenthashMap的size。如果沒有並發的情況下這自然就可以瞭,但這是多線程的,如果前腳統計完後腳有變化瞭,這就不準確瞭,源碼中引入瞭,modCount和兩次比較來實現size的確認。具體過程是:

1.進行第一遍遍歷segments數組

將每個segemnt的count加起來作為總數,期間把每個segment的modCount加起來sum作為結果是否被修改的判斷依據。

這裡需要提一下modCount,這個是當segment有任何操作都會進行一次增量操作,代表的是對Segment中元素的數量造成影響的操作的次數,這個值隻增不減!!!!隻增不減很重要,這樣就不會出現一個segment+1,導致modcount+1,而另一個segment-1,即modcount-1 ,從而在統計所有的時候modcount沒有變化。

2.size操作就是遍歷瞭兩次所有的Segments

每次記錄Segment的modCount值,然後將兩次的modCount進行比較,如果相同,則表示期間沒有發生過寫入操作,就將原先遍歷的結果返回,如果不相同,則把這個過程再重復做一次,如果再不相同,則就需要將所有的Segment都鎖住,然後一個一個遍歷瞭。

3.如果經判斷發現兩次統計出的modCount並不一致

那就如上所說,要重新啟用全部segment加鎖的方式來進行count的獲取和統計瞭,這樣在此期間每個segement都被鎖住,無法進行其他操作,統計出的count自然很準確。

而之所以之所以要先不加鎖進行判斷,道理很明顯,就是不希望因為size操作獲取這麼多鎖,因為獲取鎖不光占用資源,也會影響其他線程對ConcurrentHash的使用,影響並發情況下程序執行的效率。使用鎖要謹慎!

原理大概就是這樣的,具體的代碼可以去看源碼,而且源碼1.7和1.8有差別。。。有空再貼出來比較比較吧。

concurrenthashmap的size的思考

ConcurrentHashMap是通過分段鎖來控制整個Map的安全性和並發性,那麼ConcurrentHashMap在求size的時候是如何兼顧到性能以及安全性的呢?

我們首先會想到以下兩種方法

1.獲取所有的Segment鎖。

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這會導致並發性能變差,因為你獲取瞭所有的鎖,那麼別的線程將無法對該HashMap執行任何操作。

2.逐個地獲取Segment。

這種方法也有問題,有可能在後面獲取下一個Segment裡面的元素的個數的時候,上面一個Segment裡面元素的個數已經很可能改變瞭,因此最後累加到最後,有可能數據是錯誤的。

那麼ConcurrentHashMap采用的是什麼措施呢。源碼如下所示:

java1.7以前的源碼:

由於在累加count的操作的過程中之前累加過的count發生變化的幾率非常小,所以ConcurrentHashMap先嘗試2次不鎖住Segment的方式來統計每個Segment的大小,如果在統計的過程中Segment的count發生瞭變化,這時候再加鎖統計Segment的count。

java1.7以及1,7以後的源碼:

取size的核心是sumCount函數。

    final long sumCount() {
        CounterCell[] as = counterCells; CounterCell a;
        long sum = baseCount;
        if (as != null) {
            for (int i = 0; i < as.length; ++i) {
                if ((a = as[i]) != null)
                    sum += a.value;
            }
        }
        return sum;
    }

核心邏輯:當 counterCells 不是 null,就遍歷元素,並和 baseCount 累加。

查看兩個屬性:baseCount 和 counterCells。

先看 baseCount

private transient volatile long baseCount;

baseCount是一個 volatile 的變量,在 addCount 方法中會使用它,而 addCount 方法在 put 結束後會調用。在 addCount 方法中,會對這個變量做 CAS 加法。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long x, int check) {
        CounterCell[] as; long b, s;
        if ((as = counterCells) != null ||
            !U.compareAndSetLong(this, BASECOUNT, b = baseCount, s = b + x)) {
            CounterCell a; long v; int m;
            boolean uncontended = true;
            if (as == null || (m = as.length - 1) < 0 ||
                (a = as[ThreadLocalRandom.getProbe() & m]) == null ||
                !(uncontended =
                  U.compareAndSetLong(a, CELLVALUE, v = a.value, v + x))) {
                fullAddCount(x, uncontended);
                return;
            }
            if (check <= 1)
                return;
            s = sumCount();
        }

但是如果並發導致 CAS 失敗瞭,怎麼辦呢?使用 counterCells。

如果上面 CAS 失敗瞭,在 fullAddCount 方法中,會繼續死循環操作,直到成功。

最後,再來看一下counterCells這個類。

    @jdk.internal.vm.annotation.Contended static final class CounterCell {
        volatile long value;
        CounterCell(long x) { value = x; }
    }

上述源碼中的註釋是為瞭避免偽共享(false sharing)。

先引用個偽共享的解釋: 緩存系統中是以緩存行(cache line)為單位存儲的。

緩存行是2的整數冪個連續字節, 一般為32-256個字節。最常見的緩存行大小是64個字節。

當多線程修改互相獨立的變量時, 如果這些變量共享同一個緩存行,就會無意中影響彼此的性能,這就是偽共享。

以上為個人經驗,希望能給大傢一個參考,也希望大傢多多支持WalkonNet。

推薦閱讀: